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和展望 > 正文
 

李稻葵:经济学研究到底应该最有可能走哪条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18:13 新浪财经

  

李稻葵:经济学研究到底应该最有可能走哪条路

  6月27日,“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图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发言。(图片来源 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6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进行探讨。

  以下为第二主题分会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非常感谢梁晶,非常感谢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给我这机会一起探讨师资队伍建设。在我看来根本的路线问题好象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到底应该或者最有可能走哪条路,这个在我看来还是根本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解决不了如何评价我们教师的科研水平,如何评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如何聘用、提拔我们的教师队伍。我过去一年以来,我在清华大学工作,也是我过去一年以来非常认真仔细考虑的问题。我非常高兴也机会交流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明确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学的本质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是社会的运动,是社会各种复杂的现象,各种负责的关系。所以经济学的研究是离不开对于,当然我们可以把经济学定义成一种方法,这个是没有错的,同一个学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在我看来经济学的对于是一个本质性的东西,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就是在经济学研究上是有民族特色的,不同的国家的不同经济学家,他所关注的,必然有一系列的体系,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看,分析一下美国经济学,是有明确的美国特色,比如种族歧视问题,比如专门给西班牙人一些照顾,这个绝对是有美国特色的经济学问题。所以我记得当时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流传一个故事,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年轻的劳动经济学专家,他首先是经济学系里有一个有名的学者,他就明确跟自己的学生讲,你们外国人不要跟我学,你们不要搞劳动经济学,因为你们不懂,所以肯定做不好这项研究。所以经济学在美国也是有民族特色的。反过来这一点要是没有意义的话,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我们要抓住中国经济中最有特色的,最需要解决的,最适合我们标准的一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
    具体看来,有几个类问题恐怕是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研究的核心问题,比如说制度改变问题,制度怎么改变?是一步步改变还是怎么改变,你要注意什么问题。在不发明新的方法情况下你也要深入研究。中国是人口很多、幅员辽阔的一个国家,中国又是这么一个赶超国家的先例,欧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样在技术前沿进一步推进的问题,而我们是怎么把这些技术引进的问题,战略不一样,所以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这个问题讲完了以后,在中国研究中国的经济学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和传统的经济学没有矛盾,只不过在不同的角度看经济学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里面如果这一点明确的话,我们仍然可以教学生,只不过明确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察是基于资本主义早期的一些现象的研究。从我们现在定性的,从个人的思维出发是会出毛病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下面我们就可以谈在我们的中国经济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中国经济学学科队伍建设里面有什么特色,在我看有两大类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一个是学术成果的评价问题,这个我们不能一味地靠国外杂志评价,因为我们关心的问题很多是中国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短期来看,在国外的主流杂志里面还很难形成一个主要的话题。如果只是靠那来评价的话,恐怕有偏差。事实上我还可以把这个话讲的更深一些,我们在国外工作、学习了这么多年,国外学术界的评价有一定的腐朽性,比如说在国外发表一篇文章,一般说从写到发表出来,如果五年的话,那是非常快的时间。有的是十年,我自己搞过一个十年才发出来,如果一个学科有进步的话,怎么会这样子呢?我知道数学、物理学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自己在建立我们学科制度的时候恐怕要有学科创新,具体说我们的杂志,我们要办适合中国实际的有规范、标准的学术杂志,这个杂志不能照搬国际上的方法,比如说审稿过程要很现实,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有人说在国外发表文章95%是技巧,5%是内容。所以我们的杂志恐怕还要走一条新路。比如我们要办一个杂志,有一部分文章是要审稿的,有一部分人不需要审稿,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要注意去掉一部分洋八股的问题。我这个杂志就是倡导风格的,方法可以明确,如果有错误可纠正。这些问题提出来值得我们大家讨论。
    最后再提一点,关于人员聘用的问题,我个人看法,从制度上来讲,不能我们只招国外毕业的,不招国内毕业的,我们要有统一的标准衡量。招国外回来的学生,要有一个意识,考察这个学者有没有回来之后转型的问题,他有没有中国意识,能不能把方法转过来,这是判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我个人认为,在国外稍微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验,有转型能力的这种人恐怕是我们最需要的。
    包括自己的博士生能不能留,我觉得我完全赞同刚才张维迎的观点,这个是不矛盾的,这个在国外大学也都做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