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发言。(图片来源 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6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进行探讨。
以下为第二主题分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谢谢主持人,同时也非常感谢梁晶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刚才张维迎已经讲了,我们下午的讨论是关于师资的问题,显然经济学要真正现代化,或者说跟国际接轨师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学主要是学术规范问题没有建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1978年以来,我看了一下,发展最快的大概要数经济学,或者法学也是可以的,我个人理解像经济学这类学科,因为意识形态问题相对来讲好一点,再一个时间性特别强,所以经济学的发展应该是相当快的。但是在这个快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的问题,大家说经济学是一个选学,一旦选学以后大家的需求非常旺盛,现在有全世界的发展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有官方的、政府的,还有大众的、企业的。中国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需求的拉动成了一个显学,显学之下,这个帽子就到处飞。如果归类的话,有三类学科,有一类学科跟国际接轨特别好,比如生物学、物理、数学等。还有一类学科彻底不对外,有的没有什么标准,还有的是国内标准,像古汉语等。有一类学科一半对外,一半对内,这个是比较糟糕的状态,经济学大概就属于这种中间状态,这样一来,这时候学术权威、规范就没有了,你要国际标准他说中国特色,你要用中国本土的规范,他说我是创新,在各种场合没有规范的情况下他都可以发言。再加上我刚才讲的社会需求如此旺盛,到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然后使得我们的学校当局等讨论的时候都不知道了,到处都是知名的学家,到底谁是知名的?就是在同一个空间可比性没有了。刚才我讲强烈的需求导致我们很浮躁。
从我个人学经济学的过程来看,有时候非常相信自己学了经济学,学了以后各方面还可以,但是有时候又很悲哀,因为经济学太难了,要走跟国际接轨的路太难了,这是我们国内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我们经济学当代要建设的话,要有师资的话,非常严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学术规范,还是要有学术权威。讲到学术规范和权威以后,引申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刚才讲了有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但是每天发生是国外的经济学可能不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很多新问题。这是我们目前当前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怎么走?这里有自己的特殊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怎么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现在叫主流经济学,在英美的主流经济学下面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发展起来的,我认为非常好,因为人家确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人家是在非常冷静的情况,根据不浮躁的情况潜心研究,这个我认为首先是肯定的,但是经济学到底有没有民族性的问题,就像西医和中医,中国不管怎么样有中医呀。这就说明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大的人物,语境里面说了一个东西,如果被接受了以后,就转弯了。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目前来讲,因为中国落后了,经济学本身需要一个土壤,经济学的发展跟其他学科不一样,中医是以人体为研究对于,经济学首先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我认为中国目前首先应该肯定主流经济学,然后在中国大多数经济学都会了人家的语言,掌握了人家的方式以后,然后再谈的上创新问题。
第三,我们师资到底引进好还是自己培养好。在师资里面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结合上面两个问题,我认为现在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刚才我跟张维迎也私下交流,光华管理学院现在有50个博士生,你们开的价格也很高,但是光华管理学院的经验全国没有办法复制,至少复旦大学没法复制。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上面,中国还是要自己培养自己的师资。我觉得目前的出路主要还是培养复旦的,因为复旦的生源太好了,而且这帮师资,以后要发展的师资主要借助与我那批30几岁的青年教师。张军的研究中心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这么一群人呢?大家知道像我这群人,国外拿学位回来,我自己定位很清楚就是一个桥梁,就是对接这个。我当时回来有一个心愿,我希望我的学生出去留学的时候不要像我那样困难。现在已经有国外留学回来回到复旦的,复旦还是就国外研究的氛围,这几个人回来相当好,这个给了我相当的信心,我给的工资都是体制内的工资,我们不可能拿出四万、七万美元的工资,这个是没有的,我们主要是靠学生对复旦的忠诚吸引他。这批30几岁的年轻人,留下来以后,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出去,因为这一代跟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现在30岁左右的人,外语跟数学基础相当好。另外这批人还有一个特点,维迎,我认为这批人更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们研究问题的导向,我可能说这个有一点儿冒犯人,可能比请过来的高薪的,我不是指全部,我这里说自己筛选出来的,他们出去薪水很高,在国内薪水非常低的情况下还认真工作。
现在我在走的就是希望寄托在自己培养的,然后又有国外视界的跟国际接轨的青年。同时我们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我们不断地有一个做法,因为大家知道搞主流经济学,搞现代经济学,每一个人,因为在国内大家知道教学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不但地补课,硕士、博士进来要不很多的课。这个也有一部分学生迷路了,不只有自己该怎么走。我们告诉大家一个经验就是你在选择当中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条线,这线是西方经济学非常丰富的宝贝把它串起来,如果你没有这条线,你学经济学学十年也学不出什么好的名堂。所以基于这几点,自己学生的培养,一定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成比较好的师资,一旦中国的经济学有所创新的话,我想会对整个主流经济学添上光彩的一笔,带有中国文化特色、实践特色、语言特色的经济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