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杨瑞龙在第一分会讨论会上发言。(图片来源 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6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进行探讨。
以下为人第一分会人大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经济学教育目标有一个特定的限定,研究型大学相关的设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国大学要分层,研究性大学,专门类大学,一般性大学,它对大学的定位不一样。培养目标就是通用性的人才,进入政府、企业和相关企业当中,提供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用基本的分析方法从事基本的研究能力,你按照这样的本科定位的话,就是宽的定位模式,越宽越好。按照这么一种理解,在思想方法当中,作为研究性本科大学的话,基本性构成分共同知识和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我们不能选择的,教育部指定的,你必须安排的。在安排当中有的大学一开始安排全把政治理论安排在学生上,基础课程你先把它放进去,这样我基本按照通用知识里面的政治理论课安排。
还有通用知识里面的数学,我很同意刘伟教授对数学的定位,你要运用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原来数学定位是3,但是现在发现它是有前决的,我们把数学3改为数学1,数学1增加了8个学分,在改革过程中文科生,我们建立一个通道,现在大部分转为数学1,有的连数学1都不够,我们从经济学找20个人等那就是双学位,那是高层次的,高规格的,这是我们讲的数学,除此之外还有外语等。
在这些课程里面,我们设置了政治经济学,有充分的学分量,另外我们还有资本的课程。我们在学科基础里面,我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更多的考虑。对史类的课程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里有两类,一类是更专业的课程,前沿的新课程及有一类是应用性课程,研究性大学,学生里面,第一趋向也不都要出国的,都要读硕士。在这个时候你要给他实用性的课程,这个时候,在课程里面,满足两方面要求,一个是更专业一些的课程,国际上前沿的课程,因为很多人都要读硕士,里面,类似这些很专业的课程,包括更专业史类的课程,还有一个话题是这样,功用的像公司财务,市场营销,这个让学生自己选,你今后要是就业就多选一些专业类的课程,你如果想进一步求学就选择适合你的课程,我现在强调的是整体思考,在整个思考上各个大学各个侧重不同。像欧洲的大学、德国的大学,更侧重于思想课程,我觉得各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在社会需求里面偏重于哪个东西,我觉得大家在发展中共同探索。
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碰到很大的问题。在经济学教学里面硕士是非常尴尬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像欧美化,第一个问题硕士和博士当中有相当层次建设,因为硕士是以课程为主,然后很多大学到了博士阶段又来了一批高级课程。特别是硕士在学生过程中时间很段,根据没有基础课的学生时间,我觉得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呼吁把硕士变成过渡学位,如果把硕士和博士分开的话,我觉得就很浪费时间,把硕士、博士联合起来考虑,然后五到六年时间,在前面两年时间就是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后面再学习其他的内容,这样博士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就有可能写出论文来了。淡化硕士阶段,然后和博士连接起来,就是在本硕博连连接起来,就是在本硕博当中有一个时间的高级班完成,然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博士研究。我们在实践当中,我更多考虑就是这个问题,你们的课程可能比我的多一点,包括外面的学生到外面学生来都说,你们的博士学生又学这些课程,我觉得我想学一点东西就学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