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和展望 > 正文
 

刘伟:中国经济学教育要批判的借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14:18 新浪财经

  

刘伟:中国经济学教育要批判的借鉴

  6月27日,“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发言。(图片来源 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6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而进行探讨。

  以下为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陈校长、梁晶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我非常感谢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两位院长,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首先我谈一下意见。
    第一,改革开放20几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当代世界少有的,也是令人鼓舞的。我是七几年读书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入大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没有拿到一本公开出版的教科书。在现代大学教育史上,大学毕业没有一本教科书的恐怕很少有。然后我们七七级全国有多少所有经济学系,我就问家人应该学什么?家人说不知道,其他人大概也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大学还有经济学。现在经济学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学科。这里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但是更多的主流层面是令人鼓舞的,说明中国现代化步伐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中国经济学的事业。我想这是我们从事经济学教育中的一个信念。
    第二,我们要充分注意中国经济学教育当中的矛盾的复杂性和生动性。所谓复杂性和生动性,伟大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而伟大的变革给我们经济学教育不断提出尖锐的挑战,同时提出亟待处理的问题。我相信下面的讨论可能深入触及到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大家作为经济学的教育者和学生都会探讨,比如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大学当中各自应居于什么位置,然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提出双轨经济学。中国历史大的思想开放,都是伴随着西方的思想,包括人文的一些东西,向中国引进和介绍。这个怎样对待,我相信这个问题是矛盾的又是非常尖锐的。
    再比如经济学教育当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一般分析和数学问题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怎么处理,这个也是令人苦恼的事情。比如说外语教学和一般的专业教学这个之间怎么摆放,这个是西方大学学生不会遇到麻烦的问题。再比如说教育部规定的一系列课程和我们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关系怎么处理。这一切下来不要说内容上、方法上、体系上仅仅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恐怕我们都要做出很认真的考虑。所以我们在中国经济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矛盾需要做出的探讨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这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第三,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包括引进和开放的长期性。刚才海闻教授讲到这本书为什么选择教科书,我记得刚开始参加会议的时候,我想到的问题是教科书是最基础的,所以我们能不能做一点儿最基础的工作。它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我觉得这是我们这套丛书在中国教育界当中存在的价值。一个工作没有十年的努力,要想说出让人尊敬的话是不大可能的。一定要有不断进步的积累。今天在这儿开会,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教育体系的改造和影响,基础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比如现在讲的中国经济学和以前有很多不同,我们要大量地开放、大量地引进,这里有一个问题叫做批判的借鉴。批判的借鉴就是有选择地借鉴,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来选择,就可能有些人引进来让大家看。所以我们首先要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风气对待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在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拿出历史的胸怀,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在于服务中国经济建设的不需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本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从这个命题出发,对待西方的也好,这种指导思想,那种指导思想也好,对待历史也好,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应当站在历史的大潮流面前处理对待这个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