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正抬头 警钟长鸣保安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11:47 中国财经报
中国银监会日前出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予以了明确和规范 于濛 据中国银监会网站最新消息,近日,中国银监会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2001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经查,在全部贷款中,有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其中6.12亿元被划入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1.32亿元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和其他方面。2006年6月以来,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等6家银行向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发放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至少24亿元被中国海运(集团)公司直接或间接划至证券经营机构用于申购新股。 这两起事件正好印证了银监会日前出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意义。近年来,由于金融管制放松、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增大的趋势。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不断暴露操作风险,客观上要求从规制和实践中加强监管。 什么是操作风险? 国际上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广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它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二是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认为只有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迄今为止,虽然银行考虑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操作风险的界定有些不同,但监管部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基本一致。参照新资本协议,《指引》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通俗地说,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等灾难事件。 此次出台的《指引》是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之后,银监会发布的又一重要风险管理指引,共有四章三十一条。从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制度建设、组织结构的设计,到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报告、持续经营机制的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构建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分配模型的研究开发等方面,予以了进一步明确。 如何规避操作风险 “日前,银监会对8家商业银行的处罚再一次敲响了内控的警钟,而此次《指引》的出台的时效性很强,必将使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得到强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吴少平分析说。 在充分肯定新政策的同时,吴少平强调说,真正贯彻实施要靠制度创新和深化监控,内外开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操作风险不同于其他的风险,具有内生性即由内部生成,但这种内生性又不是单一的,外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会对内产生影响。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较为复杂。 为此,规避操作风险的第一个关键是规则规范化。必须全面执行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强化操作规范。在新准则中,对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企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的转移、套期保值及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四方面加以规范。在此基础之上,加强银行内部审计是第二个关键所在。只有公司治理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对银行风险进行预控,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从操作层面来规避风险很有意义。因为通过对公司的业务流程、控制流程、财务报表的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层进行预警。 在具体的指标体系上设置预警指标是继前两项之后的第三个关键。吴少平建议说,应与《指引》中提及的风险要素对口设置风险指标,如流动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及操作风险指标等等。通过指标的设置,量化操作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以尽量规避风险。 从内部延伸而外,还需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外部市场环境对操作风险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内部严格管理之余,构建外部客户的资信与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包括财务状况、守信程度等信息的企业“身份证”也应提上议事日程。由此,纵然银行内部员工妄图进行“高危”业务的操作,但鉴于征信库中的企业资信不够,系统将在预警的同时拒绝业务操作。 “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惯例。”,吴少平还提出了三个转变,从规避现实的风险转向规避潜在的风险,从风险的事后处置转向风险的事前控制,从一般制度控制转向运用科技手段,如前面提及的征信库建设,类似的还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库等。之前所有制度措施都是在准入机制上提升门槛,但随后针对不合格企业的退出机制的建设也应在考虑之中。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