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冷看CPI高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3:18 第一财经日报

  几乎在多数人的预期之中,国家统计局6月12日宣布,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虽然这一数字再次超过央行划定的3%加息预警线,并创了两年来的月度涨幅新高,但由于此前的相关分析比较充分,这一涨幅算是在大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反映在沪深股市指数走势上,12日上午大盘出现短暂跳水后,随即展开强势上攻。

  其实,即使是这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行情起伏,也算是股市投资者对CPI继续走高过于敏感的反应。因为从央行的角度看,考虑是否再加息,要综合分析包括CPI、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存贷款余额变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单纯一个CPI走高,并不必然推动央行加息,何况5月份的CPI上涨还有特定推动因素,即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

  具体分析5月份的CPI不难看到,除了食品价格,其他各项消费和服务价格上涨都比较缓慢,有的甚至还出现明显下跌,表明5月份CPI继续走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偶发性。由于油脂、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蛋价格上涨均在20%~40%不等,因此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了8.3%,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不过1%;同时,鲜菜价格反而下降2.3%,鲜果价格更猛降11.2%,表明随着夏季来临,农副产品供应日趋充分,今后几个月食品价格总体上不应持续高涨。

  再综合看今年前5个月的情况,CPI同比上涨不过2.9%,还没有高到让人担忧的地步,因此我们大可以舒缓一下此前绷得过紧的神经,更应该冷静地面对今年宏观经济走势和相关政策调整。当然,从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的表态不难看到,以CPI为代表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目前总体上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控制通胀的调控目的出发,继续选择适当时机小幅、多次加息,应是央行考虑范围内的货币政策选择,而具体的政策组合,则存在多种可能。

  因为此轮央行加息,一方面是要防止经济过热,同时也是为了收紧市场上过于泛滥的货币流动性。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居民存款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回流银行,应当是央行再次出台加息政策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是否可以考虑降低或取消利息税,是否可以考虑先调整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率,是否可以不同步调整存、贷款利率等,总之就是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把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得恰到好处,以收到调控实效。

  具体分析CPI究竟多高才合适,无疑是一个见仁见智且难有结论的争议话题。我们更关注的是,由于更多人以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数据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牵动人心。其积极一面显而易见,大家更直接地将国家经济发展变化,与个人财富增长紧密联系,可能因此更理解、支持中央的各项

宏观调控措施。当然消极一面也不容忽视,受知识积累和视野所限,还有许多人不完全了解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具体内涵,更不善于进行具体的分析,难免会因为对一个数据的变化认识不全面、不深入而无端恐慌。

  反过来,这也提醒相关机构,应当顺应公众需求,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合理分析和广泛传播。经济主管部门要向公众及时披露有关数据,并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解释;媒体也应当充分利用传播平台,及时向公众传递准确数据和尽可能全面、权威的分析。如此,当可帮助更多人了解国家经济形势,看清其中的隐含意思,逐步学会基于各种数据和分析,作出大致明确的趋势判断。

  与此同时,包括央行在内的有关决策监管部门,更要提高政策预期,让公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现实接受度。公共决策事关公共利益,一定要严格遵循公开原则。打破预期的突发性公共决策,不仅会让外界措手不及,也会损伤政府公信力,很容易触发公众和金融市场的连锁过激反应。

  令人欣慰的是,在涉及CPI等宏观经济数据和相关货币政策调整时,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越来越注重信息及时公开和政策调整预期。因此,虽然今年宏观数据不断走高,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也持续不断,但几乎每一次都能让外界妥善消化,没有造成直接震荡。

  这实际上表明,面对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公众的心态是可以进行妥善引导的。只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都能各尽其责,最大化地考虑公共利益,再复杂的经济局面,都可以让公众冷静看待,再艰难的宏观决策,都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