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多个国家借鉴中国发展经验 建设外国经济特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16:20 《时代信报》
印度 争论不断 继续前行 “中国模式”虽然在印度有点水土不服,但依然是印度的重要参考坐标系。 2000年,印度时任工商部长马朗宣布,将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此后,深圳、珠海等中国经济特区,便成为印度官员的“朝圣地”。 2006年,印度通过《经济特区法》。在印度人眼里,中国的经济特区更成了“一个大放光芒的楷模”。 然而,尽管印度兴建的经济特区在数量上数倍于中国,但印度政府却并未从中尝到预期的“甜头”。更为严重的是,经济特区数量上的急剧膨胀,导致国民的大规模抵抗,不少地方因征收土地而频发流血事件。 “这又是怎么了?”印度人开始反思,“中国模式”的经济特区,为何不能在印度根深叶茂呢? 一个印度商人的两种境遇 不久前,印度裔世界钢铁大亨米塔尔向印度一家商业媒体讲述了他在中国和印度不同的经商经历。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米塔尔说:“在印度开办工厂太难了!我不仅需要与政府谈判,还要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部落民交涉,这一谈至少需要两三年。而在中国,情况会截然不同,当我问起‘土地在哪里?’中国政府官员会告诉我,90天内一切都会打理好。” 米塔尔的不同遭遇,恰恰解释了目前印度为何在建设经济特区上步履蹒跚,也恰恰说明了在征用土地建设经济特区问题上,“中国模式”为何并不适于印度。 印度一家著名软件技术企业的经理莫汉·达斯说,“我们现在建立的经济特区似乎都是着眼于今天,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短视,如果这样下去,我担心印度根本就不能像中国那样从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受益。” 寻找“印度答案” 多年来,印度人一直在对比中印经济特区的差异,以期寻找经济特区发展的“印度答案”。印度一家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做了如下比较: 中国只有不到10个经济特区,而印度目前已经批准和正在申请的经济特区却名目繁多,超过200个;中国经济特区规模巨大,例如深圳特区的占地面积达32000英亩,而印度的特区与中国的工业园区差不多,面积大都小于100英亩;中国的经济特区大都位于东南沿海,而印度200多个经济特区却遍布全印度;中国的经济特区由政府主导,印度的经济特区几乎都由私人部门来开发…… “中国模式”仍是参照 目前,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微妙的状态。 其实,从马朗宣布按“中国模式”设立经济特区的那刻起,印度媒体及专家就曾发出声音:不要对经济特区有过高预期。 有声音批评称,马朗的方案没有考虑到中印现实的基本差异,试图模仿“中国模式”不可取。“中国经济特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的做法却是忽左忽右,使人对它的动机产生怀疑;中国的经济特区要么靠近港口,要么靠近工业重镇,但印度的经济特区却是遍地开花。” 不过,争论归争论。此间专家认为,尽管经济特区在印度已成了“烫手的洋山芋”,但“中国模式”依然是印度的重要参考坐标系。经济特区依然肩负着印度经济腾飞的雄心壮志。 越南 成功借鉴 品尝甜头 无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还是经济区,越南都全面借鉴了中国的成功经验。 28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个“圈”,深圳由此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深圳效应”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甚至让“同志加兄弟”的越南也按捺不住。2003年,越共中央决定在越南中部地区仿效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第一个经济开放区———茱莱经济开放区。 老百姓以特区居民为荣 “中越传统友谊代代相传”,在茱莱,围墙上的这行标语显得非常醒目。 眼前这块土地,过去曾是一片盐碱地,当地居民生活贫困。然而,4年前的一次改革,这块土地从“丑小鸭”很快变成了“金凤凰”。 阮文心,一位皮肤黝黑的越南中部农民,他指着面前一条新铺的柏油马路告诉记者:“茱莱经济特区的设立,给当地带来了资金与技术,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大的改观。” 据他介绍,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在特区的两家工厂工作,其中一家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饲料厂。“孩子们有了稳定的工作,我也可以放心退休了!”阮文心说。 茱莱成为越南第一个经济区,当地的老百姓十分庆幸。因为他们都明白,是经济区帮助自己摆脱了贫困,并架设起了当地与世界交往的桥梁。 到越南投资的最优越环境 茱莱经济区位于越南中部广南省境内的沿海地区,在首都河内以南860公里处,南北交通大干道———1号公路穿境而过。经济区面积约为1.6万公顷,已吸纳国内外企业130家,协议金额达1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工业领域。 经济区内,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错落有致,掩映于绿树之中,一辆辆货车进进出出,路上行走的工人三三两两,显然他们大多都是当地的农民。 广南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春福表示:“外来投资帮助中部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正在为投资者创造越南最优惠的投资环境。” 坦言与中国差距 越南计划和投资部工业区及出口加工区副局长陈玉兴告诉记者,目前,越南设有9个经济区,还有一批新的经济区正在酝酿和规划之中。 “在招商引资方面,越南全面借鉴、学习了中国经验。”陈玉心说,目前,越南经济区所推行的优惠政策,跟中国的差别不大,只是经济区建设的规模要小。但是,越南对投资商的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都还远不如中国。另外,中国在解决附带社会问题方面,处理得比越南更为彻底和有效。 陈玉兴还告诉记者:“无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还是当前正在兴起的经济区,越南都全面借鉴了中国的成功经验。”从“中国模式”中吸取的经验,越南更多的是用在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上,例如增加对企业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的支持等。 俄罗斯 加强合作 坚持特色 俄罗斯在肯定中国经验的同时,更重视保持“俄罗斯特色”。 “这座城市发展如此之快,让我十分惊讶!俄罗斯的经济特区应该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日前,“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的俄方负责人奥斯特罗维多夫,在参观深圳经济特区后,如此向媒体发表他的感受。 其实,很多俄罗斯人都有同奥斯特罗维多夫一样的感受。与此同时,“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也让许多俄罗斯人陷入思索———是否应像中国那样大力发展经济特区呢?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05年,俄罗斯就组建了专门机构———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管理署,署长日丹诺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俄在建设经济特区时将主要从“中国模式”中吸取经验。 触摸俄经济特区的“脉搏” 绿城经济特区,坐落在莫斯科泽廖诺格勒行政区内,是俄首批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之一。 日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驱车前往这个位于莫斯科西北部的经济特区,亲身触摸俄罗斯经济特区发展的“脉搏”。 进入绿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小城,一幢幢新建的楼房让人感受到了小城的现代化气息。 在红墙绿树的衬托下,绿城在宁静的外表下流淌着科技创新的活力,这似乎跟中国经济特区内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情景大不相同。 可以说,绿城是俄罗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俄罗斯已经批准建立了13个各类经济特区。俄联邦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特区建设都极为关注,拨款支持特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期使特区能够早日全面开始运作。 积极向中国“取经” 对于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中国模式”,俄官员和学者普遍认为,俄在建立经济特区时应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俄国家杜马工业、建设和科技委员会副主席斯摩棱斯基今年5月在莫斯科出席中俄青年议员友好交流活动时指出,俄罗斯推进经济特区建设将为扩大俄罗斯和中国合作开辟广阔前景,俄方欢迎中方积极参与俄经济特区建设。 显然,俄罗斯在借鉴中国经验的同时,更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俄罗斯专家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问题,例如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等。 强调“俄罗斯特色” 虽然俄罗斯很重视中国经验,但俄罗斯更加重视“俄罗斯特色”。因此,俄罗斯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特区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俄经济特区分为工业生产型、技术推广型、旅游型等,属于专业性、专门型经济特区,而中国的经济特区则属于综合性、全能型。在管理机制上,俄罗斯是实行中央直接管理、地方配合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 如今的俄罗斯,“经济特区”已成为一个时髦的字眼。俄罗斯上下更是寄予了极大的热情,希望经济特区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引擎”。 据《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