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世行行长之争的背后 导火索暗藏欧美分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 17:2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孟群舒 现实往往充满了戏剧效果。一向以“反腐斗士”自居的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不遗余力地将世界银行打造成全球“廉政公署”,当这一样板工程初见眉目时,沃尔福威茨本人却被职工协会抓住了小辫子,爆出了“女友门”的腐败丑闻。2个月后,沃氏黯然下台。 虽然《纽约时报》把世界银行称之为“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但作为全球三大最重要的经济机构之一,世界银行依然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贫困国家扶贫和发展的关键机构。上周,美国总统布什提名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出任新行长。新任行长缘何花落佐利克,新“船长”到来,世界银行这条巨轮将向何处去? 反腐风暴反到自己头上 从走马上任到黯然离去,沃尔福威茨的行长之旅只有短短2年,还不到五年任期的一半,但他却在世行掀起了沃氏风暴,为世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这一切,始于2005年那个春暖花开的4月。当时,第10任世行行长正等待美国总统布什推举。 作为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行长人选向来是美国“钦点”。布什总统没有看中多位经济、金融界的重量级候选人,反倒对伊拉克战争的总设计师沃尔福威茨青眼有加。布什怀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温情地告诉欧洲盟友和世界各国:“沃尔福威茨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令人尊敬的人,这是我推荐他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的原因。”虽然欧洲各国对这一推举心存疑惑,然而,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为了与美国一道忘却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的巨大分歧,他们选择了沉默,眼睁睁地看着沃尔福威茨这位鹰派“黑鹰”飞入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世界银行。 当这位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带着6位贴身保镖趾高气扬地走进世界银行,那些立志慈善事业的世行员工已经觉察出不协调的气息。很快,一浪高过一浪的沃氏风暴就席卷而来。 沃尔福威茨上任之后,在世行理事会高调宣称“要彻底解决这家机构内部严重的腐败问题。”从这时起,沃氏从搁置已久的387件内部调查开刀,逐一彻查世行内部案件,并且设立了多个专职反腐的机构。 沃氏痛下决心,对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加强反腐力度、制定规章制度,这些并无不妥,而且意义深远。不过,沃氏本人却在女友问题的处理上“一念之差”,埋下了祸根。 在沃尔福威茨入主世行之前,女友丽扎已经在世行工作了7年。沃氏主动向世行提出:取消他本人在所有涉及其女友的人事问题上的决定权。通常,这样避嫌已经足够。然而,世行道德委员会裁定,在沃氏5年任期内,丽扎必须彻底离开世行,外派到美国国务院。不过,工资仍由世行支付,而且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次的借调无先例可循,工资补偿的幅度需要由行长来定夺。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心疼自家人,沃尔福威茨大笔一挥,给丽扎加了4万美元。而根据世行规定,最多只能加2万美元。于是,这多加的2万美元,就是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踌躇满志的沃尔福威茨在世行呼风唤雨,一意孤行。在人员提拔和任用上,行长大人不喜欢世行工作人员担任助手,而是选择了两个与伊拉克战争紧密相连的美国政治家做助手:罗宾·克利夫兰和凯文·凯勒姆斯。不可避免地,这个核心决策层与世行官员们摩擦不断。 此外,对伊拉克援助的问题上,沃氏也尽显鹰派本色。或许是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伊拉克情结,或许是给布什总统投桃报李,沃氏决定援助伊拉克,与身陷伊战泥潭的布什政府并肩战斗。沃氏命令世行在鸡犬不宁的巴格达设立永久办公室,还撤掉了世行在中东的最高官员,换上了自己信赖的得力干将。 沃氏风头正健,可世行官员已经不堪忍受,24名各国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也对沃氏十分不满。就在这时,沃氏开展的廉政风暴把自己的丑闻挖了出来。一时间,各界的反对和指责如潮水般涌来,欧洲国家揪住不放,坚决要求沃氏辞职。 终于,沃尔福威茨成为第一个被迫辞职的世界银行行长。在这背后,“女友门”不过是导火索,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分歧。 导火索暗藏欧美分歧 在沃尔福威茨丑闻曝光之后,欧洲国家不依不饶地要求沃氏辞职。尽管美国对盟友的表现强烈不满,布什总统多次力挺沃氏,强调“依然信任他”。但在5月15日七大工业国集团官员的会议上,只有日本站在美国一边。 事实上,“女友门”只是美欧分歧的总爆发。上海财经大学人文素质和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新分析说:面对第三世界的贫困国家,扶贫和反腐败,哪个更重要?欧洲选择了前者,而沃尔福威茨选择了后者。 沃尔福威茨在上任之初就宣布,自己的工作重点不仅仅包括减贫、特别是减少非洲贫困,而且包括与接受世行援助的政府的腐败行为作斗争。 客观而言,沃氏的理论有其合理性。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刚果(金)。自1975年至1997年,刚果(金)共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数十亿美元捐赠,然而最具讽刺的是,该国人口中生活改善最大的是总统阁下:前总统博托·塞科每天喝的是粉色香槟酒,经常租协和式飞机送家人到纽约购物,并且花钱让他的朋友都当上了高官。当这位统治者被推翻时,非洲这个最有潜力富裕的国家已经被拖垮了。可想而知,在这样腐败的总统之下,贫困的百姓究竟能享受到多少援助?因此,沃氏放言:“过去的42年中,非洲接受了5680亿美元援助,但是那儿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明显改善。盲目援助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坚决打击这些受捐国的腐败问题。” 于是,在沃氏倡导下,消除腐败第一次成为世界银行活动的核心。此前,世界银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那就是减少贫困。这成为美欧最大的分歧。欧洲的愿望是多做好事,广结善缘。他们一直认为,不能因为存在腐败就停止对贫困国家的援助,这会让苦难的百姓陷入绝境,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在欧洲国家的一片惊讶中,沃氏领导世界银行停止向肯尼亚和乍得等国的项目提供贷款,去年上半年又暂停了对印度、哥伦比亚的援助项目。尽管尼日利亚抗艾滋病任务十分艰巨,但它也痛失5000万美元的抗艾援助。沃尔福威茨对各国政府强硬地表示:如果你从援助项目中偷窃,那么除非你能证明管理得到了改善,否则就再也拿不到1分钱。 沃氏的言论引来了世行官员、世行各出资国的质疑声浪。一些国家批评说:“没人知道世行在决定暂停援助时采取了什么标准。世行宪章禁止干预政治,如今,借助反腐,世行的援助打上了山姆大叔的印记。沃尔福威茨把布什政府的工作日程带到了世界银行。” 2006年9月,世行年会召开前,英国发展事务大臣希拉里·本宣布英国暂停缴纳会费,以抗议世行附加在援助项目上的条件。瑞典驻坦桑尼亚大使托瓦尔德·奥克松说:“我认为,就目前而言,像坦桑尼亚这样的国家要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生存下去是不现实的。” 世界银行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到底是全球的“廉政公署”,还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慈善机构”?美欧分道扬镳,做出了不同的判断。欧洲国家本以为要忍受5年,可沃尔福威茨却闹出了“女友门”的丑闻。此时,欧洲各国再也按捺不住,一致声讨,借机把他赶下了台。 佐利克的坚定与灵活 在沃氏辞职后,各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许多欧洲领导人公开表示,应该在国际范围挑选行长,并且希望美国考虑其他国家的人选。澳大利亚和巴西更是指出,希望遴选世行新行长的过程“公开透明”,任命不要受限于国籍。 这番表态,让外国媒体迸发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英国首相布莱尔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里里外外一片热闹。然而,布什总统决定,把美国前副国务卿、高盛集团国际副总裁佐利克推到前台,提名他出任第11任行长。很快,之前还“七嘴八舌”的欧洲各国马上统一口径,公开支持。欧盟“给台阶就下”,暗藏了世行内部的博弈。 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对行长人选“指手画脚”,意不在争夺行长的位子。毕竟,美国对世行的捐款最多,股份也最多,欧洲国家犯不着与美国闹别扭。欧洲各国作为世行的二当家,可以少出钱不说,还可以监督大股东,何乐而不为?因此,他们鼓吹行长不必是美国人,只是表达一种呼声,告诫美国不要一意孤行,不要再选派强硬人选担任世行行长。当布什选择了温文尔雅的佐利克,欧洲人马上就收起冷面孔,报以热烈的欢迎。 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扶贫与开发的重要机构,其意义绝非扶贫那么简单。虽然世行冠以“银行”的名称,但银行的色彩非常淡,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联合国下属的政治组织。地球上等待援助的国家很多,可世行每年只能对外援助200亿美元。僧多粥少,那么援助谁不援助谁,就大有讲究。美国当然希望世行把援助重点对准亲美的国家。 早在2年前,佐利克也曾希望担任世行行长,结果布什权衡再三,选择了没有任何经济、金融背景并且缺乏管理经验的沃尔福威茨。其目的就是“想找一个对执行、实施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目标有着高度热情的人来担任世界银行行长。” 遭遇9·11之后,布什政府的外交理论基于沃氏等人提出的失败国家论(Failed State)。该理论把内部秩序极其混乱,根本无法实现有效治理的国家称为失败国家。小布什说:“贫穷并不产生恐怖主义,但持久的贫穷和压迫会产生绝望,当一个政府不能满足其人民的最低生活要求时,这样的失败国家就成了恐怖主义的避难所。”因此,通过扶贫来消减恐怖主义成为世界银行的重要职能,这将使得世界各国长期受益。 沃尔福威茨真心希望贫困国家的百姓受益,因此才掀起了反腐风暴。遗憾的是,沃尔福威茨强硬有余,柔性不足,反而搞砸了反腐扶贫的大业。眼下,新任行长即将上台,他是否会继续沃氏的反腐之路呢? 从佐利克的履历来看,他不仅有外交和经济领域的长期历练和不凡成绩,更有管理大型组织的经验和能力。在上世纪80年代,他因促成德国统一而获得德国“骑士十字勋章”;上世纪末,他出任美国第13任贸易代表,先后出任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入世谈判,为美国立下大功,多次获得政府嘉奖。在沃氏成为众矢之的的节骨眼上,佐利克的耀眼经历让他成为最能平息纷争的行长人选。 佐利克接到提名后,谦虚地表示要向世行员工学习。但随即表示,他会继续沃氏的反腐败改革,确保每年230亿美元的扶贫款更有效率。 接过沃氏大旗,不代表佐利克会遇到同样的麻烦。沃氏只是理论家,而佐利克是得力的实干家。佐利克的最大优势是:愿意倾听对方意见,目标坚定但手法灵活。 这一点,在去年佐利克访华就可以看出。严肃的佐利克在四川一反常态,手抱熊猫晶晶,满脸甜蜜,留下了极富人情味而且又充满象征意义的一幕,让外界领略了佐利克的精明和亲和力。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曾评价说:“佐利克拥有战略家的眼光,善于协调、促成妥协。”正是这一点,让他一出场就赢得了欧洲国家的支持,相信他也会在任期内兼顾欧洲的愿望。 《纽约时报》说,世界银行是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这显然是极端的说法。但可以肯定,一位精明而又灵活的船长,将抚平分歧、缝合裂痕,让巨轮驶出全新的航程。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地平线上,贫困的人民凝神望着远方,苦苦期盼着世界银行的援助。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