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北京市财政局探索出公共支出的新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1:49 经济参考报

  北京市财政局探索出“公共支出”的新路径

  记者 宗焕平 岳瑞芳

  在连续11年平均增幅超过20%的基础上,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2006年达到1117.2亿元。面对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北京市财政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9.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公共财政方针的指引下,北京市目前已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广大市民也因此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社会公平正义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促进。

  近90%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

  北京市财政局近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

  为解决“上学难”问题,北京市财政局全年投入3.15亿元用于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政策,将减免政策范围扩大到“三免一补”(即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借读费,补助伙食费)。

  为解决“看病贵”问题,北京市财政局安排资金4.25亿元,通过全市集中采购,完成2006年规划内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常用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信息监管”的管理模式。 此外,北京市财政局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全年对农村各项投入达到111.8亿元,并设立10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以奖代补、定额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

  方式创新:投入公共服务“最短板”

  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徐熙表示,对北京来讲,虽然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但财政资金的供求矛盾仍然长期存在,而且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矛盾也在进一步加剧。

  徐熙认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将更多资金投入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近几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城市运行管理问题开始凸显,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最短板”和限制因素。为此,北京市财政局全年投入资金79.3亿元,支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及奥运场馆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16.7亿元,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公交IC卡改革、公交车辆更新,努力建设新北京;筹措资金78.4亿元,完成80个“城中村”整治;投入资金6.8亿元,推进旧城区解危排险工作,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拨付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10.4亿元,开展燃煤锅炉改造、工业污染源治理和老旧公交车、

出租车提前淘汰更新等工作,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制度保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据徐熙介绍,建设首都公共财政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公共支出范围。

  第二,推进预算管理改革,这是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要途径和技术手段。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的发生,1996年,北京市开始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到1999年底,北京市已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比中央的要求提前了两年。

  第三,大力加强金财工程建设,这是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基础和支撑。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财政局大力推进财政专网建设,已建成

公务员工资、公务用车等近50个财政专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相关单位、区县财政的联网,做到互联互通。截至目前,90%以上的财政核心业务已实现
信息化
管理,为建设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