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货币适度从紧 控制银行坏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1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这是近年来政府首次提出“稳中适度从紧”的方针。 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央行执行的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M2的年均增长量一直保持在16%之上的水平。当然,更重要的是,流动性过剩是被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催生出来的:今年1-5月份累计的贸易顺差已达前所未有的857.2亿美元高位,导致大量外汇占款;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25.9%。 “软货币”促进了资产泡沫的“吹大”,例如在房产方面,资产泡沫“兽性”般膨胀,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6.4%,速度越来越快。在价格指数方面,5月份CPI为3.4%,相对温和不算“过度”;而中国的M2/GDP指标目前处于2.2的历史高位,不仅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也高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是0.8)。 目前的状况是令人思考的:流动性泛滥、M2/GDP数值世界第一,对应的CPI却是温和式上升,两种相悖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其病因就不仅仅是“货币主义”的方案所能完全解决的:即只是通过控制货币量来予以解决。 货币主义的方案在拉美国家是有效的,但在亚洲一直是失效的。中国的M2/GDP高企和CPI温和的情形有点像1980年代的日本,只不过中国比日本更特殊:M2/GDP更高,而CPI更低。CPI的温和证明了流通的现金并不过分,即M0/GDP(M0是现金)不算过分。 事实上,在1993年之前,M0/GDP是一直上升的,那是因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带来交易货币化的扩大(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无需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但在1993年之后,M0/GDP就日益趋向稳定,2003年之后,波动幅度已经非常窄,对应的CPI增长率也很窄。而M2/GDP却毫无收敛之势。 如果央行降低货币发行的话,更多干预的是M0,而M0不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在M2减去M0的那部分上,也就是银行的企业存款、居民活期和定期存款上面。M2/GDP的过高数值表示,这部分货币 “虚增”了,其机理是这样的:如果是在直接融资(借贷)的金融市场(例如股市或者高利贷),是不会存在这种货币虚增的。但如果添加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甲将资金储蓄于银行,而银行又将甲的储蓄发给丙,而乙和丁仍然保持直接的金融市场借贷关系,那么M0保持不变,而M1和M2同步增加,增加量就是甲的储蓄资金。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推导出两个现实意味的结论:一个是用股市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是过度美化股市功能的托辞;另外,M2/GDP如果很高,主要出现在以银行融资为主的亚洲国家,例如日本(M2/GDP是1.3)和中国,而不是美国。 关键在于,如果“高”到一定的高度,那就需要引起警惕,因为“虚高”的部分很可能是坏账的堆积。因为,银行内部的货币可能是异质的,银行贷出的资金形成了对企业的债权,而企业的偿付能力则构成了该资金的素质,如果企业对这笔资金归还的可能是50%,在统计上讲,这笔资金应该缩水了一半;如果企业完全有能力还本付息,那么这笔钱数值没有变化。但不幸的是,银行永远也不会立即根据资金的“素质”来更改自己的财务,除非进行最终的清算,否则在银行账目上,50%概率归还的资金依然会100%地写在资产报表上。一旦国有银行最终承认了“缩水”,进行勾销,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它们就会要求注资。货币不仅因为坏账而虚增,也因为“因处理坏账而俘获政府”而虚增。 所以,中国M2/GDP一路走高,并不表示这些货币会立即变成通胀的“帮凶”,但可能清晰地意味着银行体系里的坏账有所上升。M2/GDP数据是总量化的、单纯的、富有诚信的,它可以去掉一些“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的数字蒙蔽。它也预示着中国控制“软货币”的根源不仅在于遏制货币投放,而是真正地解决银行体系内的坏账和“坏账衍生坏账”的问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