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花落成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03:06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6月13日电(记者张琴、丛峰、刘健) 国家日前批准重庆市与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专家认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终“花落”成渝的主要原因是在此进行试点的全局和典型意义以及该区域已经具备的改革的基础条件。 因素一:在成渝 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 此前我国的改革试验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这一次为何要选择在中西部呢?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曾国平教授指出,在成渝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立成渝经济区,消除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也需要在中西部地区探索有效途径,重庆和成都无疑是在这些国家战略和改革方向下比较适合进行试点的区域。 重庆市委财经办副主任陈新民说,选择重庆和成都进行综合改革试验,有利于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优化我国区域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也有利于探索解决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路子。 因素二:在成渝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和典型意义。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城乡差距都较大。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认为,重庆和成都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具有广泛的推广借鉴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等走出了一条更多地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但在引进外资数量方面中西部地区很难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所以不能照搬沿海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探索出适合中西部地区新的发展模式,而重庆市与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路者”十分必要。 因素三:重庆和成都自身具备的良好基础条件和在统筹城乡方面积累的探索经验是设立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因素。 首先,重庆与成都两地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财力、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发展总水平、居民购买力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处于中西部前列,这些都为下一步在更高层面和更大区域范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创造了基础条件。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试验区的两极是距离约300公里的两个特大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涉及了100多个中小城市,上千个乡镇。这种区域除了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再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经济规模的经济区。 其次,重庆与成都在体制方面的探索为试验区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重庆市的财政人口供养比是55:1,直辖市行政体制决定了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很有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区域性枢纽机场、上千公里高速公路、9.5万公里农村通村公路、5000多公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使得重庆形成西部最大的综合主体交通枢纽雏形;重庆、成都两地产业配套能力强,不仅在区位上承东启西,而且在产业梯度转移中也承担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其三,重庆与成都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久文指出,统筹城乡试验区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中央没有现成模式,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发挥创新,成都、重庆在此之前就开始试点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重庆市在城乡统筹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一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二是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初步建立起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体系。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四是加快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网络化的要求,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 成都市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土地每亩增收600元;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