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亿资金沉睡8年 “中国第一试验田”终醒悟

2001年07月08日 10:2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周春明/文

  被称为“中国第一试验田”的海南洋浦开发区,在沉睡了长达8年之久后幡然醒悟。7月3日,洋浦开发区在上海进行大规模招商,对象是全球500强在沪企业。洋浦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招商三局负责人郭钊对本报记者透露:“我们计划让洋浦强势启动,8月份到福州招商,然后是台湾和韩国。”

  此前,洋浦曾经在广州、北京、深圳、温州及海南本地不断巡回推广。郭钊说:“开发洋浦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洋浦的地价已经由每亩最高时的200多万港元降至7万元人民币。政府主动出击招商

  面积为31平方公里,比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大8平方公里的洋浦,于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唯一享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三区合一”最特殊、最优惠政策的开发区。但在投入了68亿元资金,经过两年的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洋浦开发区的开发热潮逐渐沉寂。

  郭钊透露,今年初召开的海南省委常委会议已经定下调子——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发展。

  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局长朱选成说:“开发洋浦的成败在于招商引资。”

  1998年,当中国光大集团成为熊谷组(香港)的第一大股东之后,这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就更名为香港建设。这意味着洋浦的开发商——海南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由外资控股变成中资控股,但洋浦的开发并不因此而有所改观,因为香港建设也因为巨额亏损而自顾不及。

  去年,香港建设发布公告称,由于必须替洋浦电厂等多项投资作出巨额坏账处理,上年全年的亏损高达12.13亿元,包括6.16亿元经营亏损和5.31亿元联营公司摊占亏损。巨额亏损令香港建设在发布公告当日股价大跌12%,为1.65元,股价与资产净值居然有了73%的折让。也就是说,洋浦开发区项目让香港建设市值大损。

  在作出坏账处理之后,香港建设账本上对洋浦电厂还有6亿元的投资,而其实际投资额为21亿港元。有人士认为,从不断进行坏账处理来看,香港建设淡出洋浦项目的打算已经非常明显。香港建设的控股股东光大国际,也公布了期内业绩,亏损高达8.88亿元,较上年2.98亿元的亏损继续扩大。安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分析,光大国际以及香港建设都难以挽救海南洋浦开发区。

  本身职能为开发区行政管理的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在这种情况之下被推上了招商引资的前台。

  “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责任和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宗旨是不同的,”郭钊对本报记者说,“企业在难以看到美好赢利前景时可以淡出,但政府不能”。

  其实从1995年开始,海南省政府就逐渐介入洋浦的招商工作,并敦促洋浦管理局主动负起招商的责任。招商不仅面向外商,也面向内商。声势最浩大的一次,是1996年争取中国海洋石油化工总公司的150多亿投资的“大化肥”项目,海南全岛都在传说三亚、东方和洋浦三地在争抢该项目,洋浦花费大量精力到北京公关,开发区内群众也自发组织了“想化肥,盼化肥”的主题演讲,但项目最终还是落空了。

  朱选成上任开发区管理局长之后,确定了全球大招商的思路。管理局随即成立了3个招商局,分别负责国内、境外和国外的招商引资工作。又在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各大城市设立了招商联络处,在全国各地刮起了一个又一个招商旋风。在温州招商引来了占地500亩的温州工业园,还兴建了温州商业街;在深圳招进了占地面积同样是500亩的深圳工业园;今年5月18日,在海南举办了第10届海南国际椰子节暨洋浦招商周,签约15个项目,协议引资近22亿元;在6月28日于广州举办的招商活动中,签约7个项目,协议引资近10亿元。

  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成功,得益于国家赋予的开发区原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和管理局新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投资政策,比如管理局提出的“没有费、低税赋”承诺,以及协调开发商降低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由最高时的200多万港元每亩降至统一的7万元人民币每亩。

  “已经有项目在投产了。”郭钊对记者说。去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来到洋浦考察。由印尼华裔APP投资12亿美元的纸浆厂已经动工,中法合作的镶木地板厂已经投产,另外还有橡胶加工厂、汽车发动机组装厂、化妆品厂、面粉加工厂正在开工建设或投产。尽管这些项目对整个开发区微不足道,但毕竟也可以让开发区管理者略微舒展一下眉头。开发热潮突然沉寂

  当年“洋浦开发区的成立和开发,像是给海南打了一针兴奋剂。”郭钊说。

  洋浦的优惠政策,曾吸引了无数商家来到洋浦抢着注册公司,管理局的办公楼前停满了各式小车,院子里、楼道中挤满了各类真假老板,热闹非常。

  1992-1993年,正值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洋浦也成为了房地产商追逐的对象,地价每亩最高炒到200多万港元。开发区原来是一片荒原,在封关后短短两年中,港区和管理局所在地两三平方公里内,迅速建起一幢幢商住用房。

  由于房地产商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收益,从1994年开始,海南的房地产热开始降温,大量投机性资金撤离海南,洋浦开发区自然也被波及,大量资金被套牢在洋浦已经平整的土地上,不仅投资商买来的地皮成了烫手山芋,已经盖好的房子也大部分空在那里。

  而洋浦开发商海南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一期海外招商工作也十分不顺。至1995年,花了68亿元资金的洋浦开发区(其中海南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投入47亿港元,主要为投资26亿港元进行土地开发,投资21亿港元建洋浦电厂,另外,政府的配套投资和房地产商的投资大约为20多亿元)仍然没有一个工业项目投产。

  现在,热闹非常的开发区门庭逐渐冷落,很多公司纷纷撤离。31平方公里范围内,除港区周围的小型商业区和几栋“鹤里鸡群”的大厦外,还是一片荒原,已经被征用的土地,也被区内近3万农民种上了庄稼。

  “开发商摊子铺得太大了,”郭钊在对本报记者分析原因时说,“一下子平整了18平方公里土地,如果只平整了8平方公里的话,那情况肯定好得多。”

  摊子铺得太大而难以收拾,主要原因还是海南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熊谷组(香港)实力有限。根据《海南省洋浦开发区规划》中的投资概算,整个开发区总投资约为1364亿港元,其中公共设施开发建设资金为180亿港元,生产性项目建设资金为913亿港元,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为271亿港元,依靠其本身的力量是很难承担起规划建设任务的。因此,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对外招商活动的效果如何,将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洋浦经济开发区建设进程的速度,甚至关系到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成败,而恰恰在招商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开发商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而熊谷组(香港)擅长的是建筑业,缺乏招商引资办大工业的经验。国务院在《关于海南省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的批复》中规定,洋浦开发区应建设成为以先进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相应发展的外向型工业区,但开发商的立足点还是放在地产经营上,不明晰的产业定位,使洋浦的招商和开发带有盲目性。

  “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郭钊说。

  从地理位置来看,海南本岛没有腹地,缺乏纵深,市场不大,和大陆联系不便,增加运输成本,搞外向型经济明显缺乏像广东那样的优越条件。洋浦偏处海南一隅,周边经济不发达,没有城市依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样,进行开发就要远远大于大陆地区的投资,否则就无发形成工业商业群落,也无法吸引人才。

  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其投资工业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硬环境,而洋浦当时的水、电、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开始,海南省也没有工业基础,相关配套也不完善,许多外商因此而持观望态度,而东南亚地区和我国周边国家,都出在经济发展的启动时期,为了吸引外资,竞相推出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使国际资本供给方向呈多方位流动。同时,国内其他地区,也正在推出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剧了外资的分流。洋浦未来如何走路

  10年前制定的“洋浦模式”,是否还适应今天的洋浦开发?此间经济观察家提出疑问,“事实上,10年前的‘洋浦模式’已被证明不是很成功”。

  洋浦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郭钊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开发区协议引进资金总额大约为160亿元。”成绩不可谓不大,但对于开发区规划中的1364亿港元的投资规模来说,160亿元的引资加上前期投入的68亿元,不过才228亿元,还不及规划投资额的零头。如果按目前的招商进度,要达到规划中的投资规模,仍然需要大约10年的漫长时间,这种进度显然仍很缓慢。

  此间经济观察家认为,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洋浦开发区的管理部门应协助开发企业,及时修改与调整发展规划。因为任何规划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原定的规划极可能出现诸多不适时宜的地方,而且还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对于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客观条件能否允许其按规划的步骤走,无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那么洋浦开发区在21世纪的开发之路应该如何走呢?郭钊说:“我们提出了提出了三大战略。”一是项目推进战略,重点发展纸浆造纸、油气加工、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兴材料七大行业;二是城市化战略,把洋浦建设成为一个城市,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三是港口型经济战略,加快港、城、区一体化进程,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洋浦成为港口型工业生产基地、物流基地和商贸基地。相关资料洋浦模式

  洋浦开发区被称为“中国第一试验田”。

  海南省委、省政府当初设立洋浦开发区的思路是:借鉴国外的一些管理办法,采取特殊的管理体制,给开发区管理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实行更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把洋浦建成海南省第一个自由港。

  1992年8月18日,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31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外商,期限为70年,期满后还可续约,从而开创了新中国第一次由外商承让和开发经营大面积土地的历史。

  熊谷组(香港)获得土地使用权后,随即与内地、香港、台湾的5家企业注册成立了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法定股本30亿港元,注册资本10亿港元,是开发区投资开发的主体,计划分3期投入180亿港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洋浦开发区的大规模开发正式启动。熊谷组(香港)雄心勃勃,甚至在洋浦开始了可升降波音737飞机机场的勘探工作。

  1993年4月,海南省政府向洋浦开发区派出管理局,作为开发区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向海南省政府负责。同年9月9日,洋浦开发区正式封关运行,这在当时是海南省的头等大事。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