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遭瓶颈 珠三角神话是否终结

2001年07月02日 08:03  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汤正宇 植万禄

  珠三角神话的特征是以大规模工业制造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以令人惊叹的廉价运往全国乃至整个世界。

  但至少从90年代中期起,随着上海浦东大开发的启动,珠江三角洲开始遭遇自己 最大的障碍:全国经济的重心已经位移到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虽然仍在继续,戏的主角却变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WTO的临近,全国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正在失去。

  据最新统计,一个浦东的产值差不多赶上整个广东,而一直占据广东产值半壁江山的珠三角企业面对科技、信息的巨大冲击,如何突破超越、如何拥有新经济时代的强势词语与生命活力?

  “我们认为,广东仍然是全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是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仅仅两个月前,广东省外经贸厅分管外资工作的副厅长招玉芳这样对新闻界说。这位官员讲这番话的一个背景是:有关媒体一度发出报道,认为广东的外资企业正在向华东迁移。

  身为广东省外贸官员的招玉芳承认,媒体的报道虽然与事实相距甚远,但确实出现了两家企业外迁的动向。招玉芳称,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媒体的报道很关注,但通过调查发现,东莞市共有6870家外资企业,真正搬出东莞的只有两家,而且这两家也并非完全搬迁,只是将生产环节转移出去。这位官员举例说,就在东莞两家企业搬迁的同时,华东地区也有一家外资企业迁往广东,所以并没有出现媒体所说的“广东外资大量外流华东”的趋势。

  招玉芳认为,个别企业的外迁是一种市场行为,有进有出是正常的,不能由此简单地推论这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不行或者那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好。珠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目前正在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产业转型总少不了会有企业搬迁或转移。至于是搬到粤北山区或者粤西,还是搬到华东地区,这要由投资者依据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战略布局决定,最终要听市场的。

  事隔不久,广东省台办副主任张镇堆在一次会议上,坚决否认了台商对广东“移情别恋”的报道。按照张镇堆的说法,事实的真相是台商对广东越来越钟情,台商资金的涌入仍在继续增长。

  没有人怀疑上述说法的真实性,因为不久前记者前往广东采访时,南粤大地上彻夜不灭的工厂灯光依然给人留下敬畏的感觉。然而外界的猜测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至少有一段时间,深圳市曾传出当地纳税大户华为电子准备迁往上海的消息。在深圳市被称为“地价之王”的地王大厦宽敞的办公室里,一位当地企业家对记者笑谓,有关“迁都”的传言一度也波及到自己的企业,深圳市政府为此曾专门来了解真相。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练与积淀,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利益的关注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们深知,无论是“纳税大户”还是“三来一补”,任何企业的出走都关乎当地的形象乃至未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在所有这些接连不断的传言背后,曾经以“广货北伐”而煊赫一时的珠江三角洲究竟发生了、或者是即将发生什么?

  -机器打造珠三角神话

  毫无疑问,珠江三角洲的崛起是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但这一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并非偶然。远了不说,早在清朝时代,作为珠三角中心的广州就以“十三洋行”而闻名于世,英国人甚至将中华帝国把外贸活动限制在广州一地进行的做法称为“广州体制”。即使到了计划经济的共和国时代,广州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中国“外贸首都”的地位不变。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几乎是外国人与中国做生意的唯一机会。

  珠江三角洲的再度辉煌,自然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从80年代起,以香港资本为主要投入的“三来一补”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在这个以珠江为轴心、呈三角形的地带上,深圳、顺德、东莞等地构成了早年间中国的新经济中心。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里,日夜轰鸣的机器是一股令人生畏的独特力量,它同样改写了珠江三角洲的历史。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80年代无疑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年代。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很多民营企业,当时还基本处于手工作坊时期,几个人敲敲打打就可以造出一台冰箱,甚至发展成为今天的巨无霸企业。从资本出身来看,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的崛起,主要归功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资本,真正的西方资本并不占明显优势。但是无论如何,珠江三角洲的腾飞已成定局,它的特征是以大规模工业制造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以令人惊叹的廉价运往全国乃至整个世界。20年弹指一挥间,珠江三角洲羽翼日益丰满,而它作为全国大规模工业制造中心的形象也越发鲜明。珠江三角洲的大规模制造能力甚至让日本人也开始感到恐惧。不久前,《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到广东采访一圈后惊呼:“如果不降低成本,松下的名字很可能从中国微波炉市场上消失,尽管今年松下的微波炉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90万台,但这个数字与广东顺德的格兰仕公司相比,松下公司的生产规模只是前者的1/8”。

  TCL[微博]集团人事部经理虞跃明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飞跃。90年代以前,广东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没有多少人认真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普遍的心态是什么赚钱做什么,投机的心态特别明显。当时一度流行企业搞多元化经营,不少广东企业在这上面栽了跟头。从90年代起,广东企业家开始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厂家,如科龙冰箱、万家乐热水器、美的风扇、康佳彩电等,珠三角开始成为中国无可争辩的制造业中心。

  -相互竞争的珠三角企业

  要谈珠江三角洲经济,被称为中国“家电之都”的顺德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解剖样本。从城市规模来看,顺德的人口不过100万人,然而就在这块面积狭小的土地上,却集中着中国家电总产值的15%。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顺德全市共生产冰箱241万台,空调器247万台,电风扇2872万台,电饭锅883万台,抽油烟机28万台,洗衣机46万台,微波炉847万台。在顺德,容声冰箱,美的空调、电风扇、电饭锅,格兰仕微波炉,康宝消毒碗柜,万家乐热水器均称霸行业。

  然而残酷竞争的压力也开始显现。在顺德,格兰仕市场部一位人士瞪大着眼说:“你知道美的挖我们的人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工人甚至还穿着格兰仕的厂服就在美的的流水线上干活了,他们甚至让跳槽的工人开列自己认识的格兰仕工友名单,挨个打电话策反。从格兰仕挖过去的技术人员,一到任便仿照格兰仕的黑金刚做出了美的黑金星”。

  而到格兰仕应聘的美的财务人员干脆带来了美的1999年12月份内部财务报表,格兰仕也公开将其全数复印,在开新闻发布会时发给记者人手一份,并依此为据指责某空调上市公司“泡沫化”、“产业空洞化”。虽未指名道姓,但谁都心知肚明。美的得知后,一方面指责格兰仕,另一方面又指责有的记者不懂财经常识,乱用不实材料。

  的确,外人很难想象顺德的家电巨人们相互残杀到了什么程度。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昌在国内家电业界以“价格屠夫”的外号闻名,用他的话来说,格兰仕的微波炉价格绝对刚性,有的型号甚至只有一块钱的利润。格兰仕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让这个产业有市场但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的刚性指标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

  今年3月,美的公开宣称,斥资进军微波炉,并立志建成年产200万台微波炉的生产基地。格兰仕迅速作出反应,两个月后再次宣布微波炉主力机型大规模降价40%,随后放出令全国媒体大哗的消息——斥资20亿进军空调、冰箱,而空调正是美的产品家族中的顶梁柱。这时,与格兰仕同处顺德容桂镇的科龙则在静观格兰仕与美的之间的较量。没多久科龙就坐不住了,因为格兰仕不仅扬言在三年内力争年产空调达800万台,还要把冰箱做到500万台,而冰箱正是科龙的命根子。不出一个月,科龙也做出回应:斥资两亿元全面进军小家电,将燃气灶具、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电磁炉、电风扇等五大系列一揽子“解决”,但是没提微波炉。格兰仕有关人士称,他们早就看到了科龙的微波炉样品。自从1995年8月第一次荣登全国销售榜首,格兰仕已连续7年保持不败纪录,占据了微波炉行业的大半江山,并仍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在整个家电行业都是极为罕见的。但是,与全国家电行业的棋局一样,顺德家电业的未来并不清晰。由于企业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拥挤在加工制造末端的顺德家电企业,今后还将经历更为残酷的血腥厮杀。

  -“粤语文化”煊赫不再

  改革开放之初,以香港市民趣味为取向的“粤语文化”也曾辉煌一时,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也受到影响。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粤菜馆就是这种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20年前,如果有人能讲一口别扭的“粤语普通话”,那感觉一定是酷毙了,但是现在不行,没有人再拿它当回事。在最初的煊赫过去之后,“粤语文化”显然正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浙江杉杉集团老总郑永刚说得有些直言不讳:“宁波粗鲁的人比较多,温州人就更不行,没有文化,广东有些野蛮”。用“野蛮”来形容广东可能有些偏激,但企业家的评语未必没有一点道理,否则为什么不用“野蛮”来为北京或上海下定义呢?

  去年第三季度,广东省技术监督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对市场上销售的VCD影碟机进行了一次质量抽查,结果显示,VCD影碟机质量不容忽视,标称“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厦新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纷纷落马。

  抽查结果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许多知名品牌VCD销量大减。然而万利达、厦新等知名企业调查发现,被抽查的不合格VCD产品并非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而是被人仿冒的产品。广东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天春说:“广东花都市的‘商业流氓’,在我们几乎所有的VCD知名品牌的前面都加了‘花都’字样,形成‘花都先科’、‘花都步步高’、‘花都金正’等搅扰市场的局面,看似知名品牌,其实都是‘床板工厂’的东西。”

  11月下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根据企业和用户的投诉,来到被称为名牌家电“克隆中心”的广东花都市。在花都市新华镇,只见一栋居民楼上挂着“花都市声丽电子有限公司”的招牌,而2楼内一个房间墙上却挂着工商部门颁发的“广州市步步高电子厂”和“花都市万利达电子厂”两个营业执照,墙上极具讽刺意味地贴着“学会生存、谋求发展”的条幅。类似这样的“名牌克隆企业”在花都星罗棋布,而且大都是去年和今年注册登记的新企业,注册资金多则数十万元,少则几万元,最少的竟然只有10元。企业家眼中的“野蛮”得到了现实的印证。

  实际上,多年来一直靠加工为主的珠三角企业实际上也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停留在装配的水平上,很难更上一层楼。所以对目前的状况是欲变不能,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本地没有这个条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移师上海等地,放弃自己的发源地和起家产品,离开自己得心应手的东西,一是代价太高,风险太大,二是一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和人才,前景难料。所以宁愿窝里斗,也要再做下去。

  一位在上海开拓市场的格兰仕人士说,广东的企业正在进行调整,但是调向何处?广东希望在中山发展主要是高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如掌上电脑。但是,掌上电脑无非是比记事簿高一些的产品,说不上是高技术产品,人才机制、技术原因甚至气候都影响广东去做别的产品,企业家们普遍处于困惑期。

  -珠江三角洲缺些什么

  至少从90年代中期起,随着上海浦东大开发的启动,珠江三角洲开始遭遇自己最大的障碍:全国经济的重心已经位移到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虽然仍在继续,戏的主角却变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WTO的临近,全国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正在失去。

  目前经常提到的香港工业北移,人们首先想到的北移是指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事实上,以地理环境而论,这些都是首先受惠的地区,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生产成本以至工人素质来看,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受到其他沿海城市的挑战。

  如果单论生产成本,近年深圳的优势已几乎不复存在。与几年前相比,深圳的成本一直在大幅上涨,港商在深圳设厂的吸引力已比以前降低。相对来说,上海设厂的成本比深圳低得多。仅以水电成本为例,深圳的水电成本通常约为3万多元,但上海不过1万多元,两者相差甚远。至于工人的薪酬,其实上海与深圳相差无几,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城市是特别占优势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的素质远远超过广东,加上上海向来是轻工业重镇,因此,上海人在工业技术水平方面其实很高,雇主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开展工作,很快达到应有水平。从运输的角度来看,上海也不比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逊色,因为上海是著名的港口,水路运输从来就不成问题。

  企业界流传一句话: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山东,2000年看浦东。据最新统计,一个浦东的产值差不多赶上整个广东,而一直占据广东产值半壁江山的珠三角企业面对科技、信息的巨大冲击,如何突破超越、如何拥有新经济时代的强势词语与生命活力?

  中国银行行长经济顾问朱民认为,WTO已经把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带到了中国来,在今天和未来,任何企业都必须从全球的定位来考虑它自己的生产和发展,这是没有选择的。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没有优势的,中国的服务业完全打开后,这些产品会更多地进口到中国来,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由于具备竞争优势而成为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如果制造业部门只是把眼睛盯着国内市场,而不是定位于为全球市场服务,现在看来也是没有希望的,中国整个GDP占全世界的比重是2.7%,出口贸易占全世界的3.5%,现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单个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仍占1%左右。这就是为什么29寸彩电可以跌到2000元的原因。

  中国应该选择成为面向全世界的生产基地,比如像格兰仕这样,但是选择这个战略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最大的风险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的,以贸易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对的,如果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通过规模生产这样一个模式是脆弱和经不起冲击的。无疑,格兰仕现时所走的路是广东家电业较为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中国发展的基石只有在制造业,而且必须是走全球化的制造业。朱民认为,“我们的市场在外,现在看来全世界都认为是没有问题的,资金在外如果有合理的市场的条件和资金渠道,那也是合理的,唯一的问题是技术不能在外,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