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港人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大富豪

2001年06月04日 16:45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章策/文

  2001年,《财富》杂志全球50大富豪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有3人登上富豪榜。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排在第二十八位,继续当香港的首富。而排在第四十位和第四十二位的则是两位地产富翁,新鸿基地产主席郭炳湘三兄弟及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

  新鸿基地产

  讲到郭氏三兄弟,先要讲到他们的父亲———郭得胜。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早年随父经营杂货批发,战后移居香港,1952年设立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后来郭氏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兴隆,生意源源不断,一举夺得“洋杂大王”的称号。1958年,郭得胜与好友李兆基、冯景禧等合组公司,进军地产业。1963年,三人各投资100万港元创办了新鸿基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

  进入80年代,新鸿基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

  1987年10月,新鸿基地产与信和集团合作,以33.5亿港元的巨资投得湾仔一块地皮,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环广场。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发去世。参加葬礼的有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等工商业巨子,当时报刊评论:“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那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与上市时相比,增长了62倍。

  郭得胜去世后,新鸿基地产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其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联则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氏兄弟顺利接班,并使公司更上层楼,成为市场公认子承父业最成功的家族企业之一。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实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包括:北京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方庄的新城市广场、上海的中环广场等。

  恒基地产

  被香港人称为“四叔”的李兆基,掌管着恒基地产,本来与新鸿基地产同出一系,被称为“小型住宅之王”,其地盘多集中在市区,主要发展30平方米至50平方米的小型住宅,销售对象是广大的工薪阶层,由于住宅和工作地点相距不远,交通方便,因而深受广大置业者的欢迎。

  李兆基,祖籍广东顺德,1928年出生,早年曾在其父开设于广州的一家银号当学徒。1948年,年仅20岁的李兆基身带1000港元,从广州南来香港,在金铺做外汇黄金买卖,1958年起与郭得胜、冯景禧合伙从事地产发展,并创办新鸿基地产。1972年李兆基辞去了新鸿基地产总经理一职(仍保留新地副主席职位),自立门户,于1973年11月创办恒基公司。恒基创办之初的资产约为5000万港元,职员有四五十人,有一定的规模。恒基也一直致力于维持庞大的土地储备,到1996年,恒地的土地储备之大,使之成为香港仅次于新鸿基地产的第二大土地储备“银行”。不过,恒基增加土地储备的方式很特别,它极少参与竞投政府公开拍卖的官地,而主要是长期派人以逐个击破的方式游说旧楼的业主售楼,然后再将整幢楼宇拆掉重建。恒基又长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文报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这既方便老华侨将香港的物业脱手,更使恒基几乎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条件下以低价购入地皮,

  这确是李兆基的“绝招”。

  自1992年之后,李兆基就大举投资内地,并委派其长子李家杰掌管,主要开发项目是内地主要城市黄金地段的综合性住宅和高档写字楼。位于北京站北面的恒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