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1年春季报告

2001年04月16日 11:42  经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1.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当前,我们既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面临着机遇,同时又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更要仔细研究、缜密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将宏观调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在新世纪开好头,争取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1

  据预测,如果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程度较大的恶化趋势,我国宏观调控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基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协调配套,进一步积极扩大内需,2001年宏观经济运行能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能达到7.8%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4%左右,基本保持近两年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4%左右,其中轻、重工业的增加值

  增长率分别为8.8%和10.0%左右,重工业增长速度较明显地快于轻工业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7%左右,其增长速度仍然不及第二产业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3570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8.2%和9.5%左右,投资率继续上升并将超过37%。

  1998年我国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轻度通货紧缩现象,连续三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出现负值。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连续实施,各项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的扩大,各类价格指数将出现小幅上升,预计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将为零,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为l%左右,投资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将略快一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将为10.4%,继续保持较好势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也将基本保持较稳定的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可能较明显地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由于2001年将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将再次出现较大的赤字。2001年金融方面仍将实行稳健的调控政策,金融方面有关指标的变化将表现得较为平稳。

  2000年上半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明显增加的积极变化,全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异乎寻常地高。但是另一方面出口顺差却有所减少,而且出口增长速度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回落的势态。预计在2001年中,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明显低于上年,同时保持一定数量的贸易顺差。

  2.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

  经过连续数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有可能趋向进入良性循环的重大转机。这种转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下降局面,取得了增长8%的可喜成绩。

  第二,通货紧缩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各种市场价格指数开始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也出现了平稳而明显的上升。

  第三,总消费趋于较稳定的逐步上升,总消费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如果以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来替代消费增长率进行估算,2000年上半年总消费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的份额约为50%,而到2000年年底,这一份额已上升到60%。

  第四,非国有投资出现了较明显的增长,2000年集体经济投资增长9.2%,居民个人投资增长9.5%,均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9.3%)不相上下,扭转了前两年非国有投资增长缓慢的局面。

  第五,对外贸易出现了进出口同时大幅度增长的局面,虽然外贸顺差没有明显增加,但是对外贸易的活跃,有利于激活国内生产,提升经济增长景气。

  第六,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等效益指标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需求方面,我们连续三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注意到利用国债投资拉动国内投资需求,也注意到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刺激国内消费需求,逐渐产生了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增长的积极效果,进而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第二,在供给方面,我们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强度,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企业利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改善了供给面;另一方面制定了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方针,从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开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正在产生使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变、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供给水平的效果。

  第三,在2000年中,世界经济贸易的外部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全球贸易活动较为活跃,全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速约为10%,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和亚洲一些国家在2000年中进出口贸易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较强增长,这也对我国的外贸经营十分有利。

  总之,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这种转机是由多种国内外因素造成的,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积极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实现2001年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的稳定增长。

  3.需要注意的问题

  3

  我们在看到2000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重大转机的同时,必须重视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这就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的再次减弱。虽然2000年全年GDP增长速度达到了8%,但是第四季度的增长率却下降到了7.5%左右,这种增长减弱的趋势在2001年第一季度仍有继续的迹象。这些迹象的存在告诫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深层次仍然存在的问题。上面分析的2000年宏观经济出现较明显的增长速度回升原因,是否能继续在今后的几年中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是不能盲目乐观的。

  首先,2000年我国外贸的活跃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而这样难得的机会2001年已经不复存在了,十分可能出现的是进出口增长速度都会明显低于2000年,同时外贸顺差很难扩大。

  其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初步实现了基本脱困的目标,但是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0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力度很大的政策因素,诸如债转股、贷款降息、出口退税等。这些政策因素效果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状况好转的基础并不稳固,另一方面除非进一步加强力度,否则很难继续拉动经济增长速度。

  最后,2000年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转机,就国内因素来说,主要是连续三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作用的结果。面对国内外由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各种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但是这种政策毕竟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问题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明显减弱力度,甚至成为不再是必要的时候,而国民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快速的增长,才能够说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

  目前国民经济中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农业和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同时受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的影响,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受到挫折,造成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不断下降,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1999年为3.8%,而2000年只有2.l%。其中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为784元,比1999年下降了11.2%,而且这种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解决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和农村本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农业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在于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业的合法就业机会。而在这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发挥更有效的政策作用和组织作用,尽快打破目前仍然存在的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强中小城市建设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第二,经济增长的微观活力问题

  目前,虽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除了上面分析中提到的政策因素的作用,使得国企脱困的基础并不是十分稳固的问题之外,现阶段国民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仍显不足,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仍然超过了三分之一,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经济增长的微观活力的激发,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在于企业机制的真正转变,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较为彻底地转变企业运行机制,真正增强经济的微观活力,除了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之外,还需要其他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跟进。其中最主要和最紧迫的就是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企业改革真正深化下去,实现增强经济增长微观活力的目的。

  第三,继续加强非国有投资问题

  自2000年上半年以来非国有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渐从1999年的增长不足3%开始加速,集体经济投资2000年上半年增长7%,全年增长9.2%;个体投资上半年增长8.6%,全年增长9.5%。这种局面的出现十分有利于改善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分依赖国有投资的状况,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带动全社会投资方面正在逐步产生积极的效果,在通过增加投资来拉动国内需求的工作中,一开始那种政府孤军作战的局面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象。

  然而进一步加强非国有投资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应该在鼓励和支持非国有投资的政策方面,在非国有投资在投资项目的准入方面,在拓宽非国有投资的融资渠道方面,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提高非国有投资的增长速度。只有非国有投资充分活跃起来,才能够根本改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分依赖国债投资的局面,才能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得到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第四,加快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问题

  2000年GDP的三次产业增长中,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再次低于第二产业将近两个百分点。在完成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任务中,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关系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同时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与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今后的宏观经济发展中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将是一个中国在21世纪能否真正做好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而目前我们对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的管理,行政手段太多,不大注意按市场规律办事,不大注意依法管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积极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该是“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

  4.宏观调控

  1、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连续三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重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共发行了3600亿元的长期国债。据统计,这些长期国债带动了各种配套投入资金共约7500亿元。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造成我国GDP增长速度连续3年下跌。

  我们采取了多种宏观调控措施,对付这种困难的局面,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在这其中刺激国内有效需求的主要任务落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上。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对财政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到1999年为止,我国的国债余额累计约9800亿元,国债余额约占GDP的12%,1999年当年财政赤字为GDP的2.14%。从这些数字来看,我国目前仍尚有一定的发行国债空间。当然另一方面,我国财政中的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已经相当严重,同时各项有关指标,包括财政赤字对GDP之比,国债余额对GDP之比,以及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偿债率,它们的恶化速度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此外,所谓“或然债务”的存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十五”计划前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看来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有利于直接提高国内需求水平,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在长期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有利于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有利于冲销不良债务,促进企业改革。那么继续执行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呢?这首先取决于我国经济能否保持一种持续稳定适度快速增长和政府的国债融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决定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是财政赤字对GDP的比值和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能够确保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不超过3%,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中国的财政状况就不会恶化到因债务负担过重而出现危机的地步。

  国债使用效率如何,也是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国债使用效率不够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目标,在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时,有时就难以完全将效率放在首位,而且一些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理想,并不是实行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这些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弥补市场失效,通过这种政策来带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在宏观意义上来说其效益是巨大的,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当然,我们在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宏观效益的时候,并不应该否认要努力提高每一国债投资项目的微观效率。在这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强调按市场规律办事,而且还应该注意到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所必然带来的某些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的复归所产生的影响。

  2、关于防止物价上涨

  宏观调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控制价格过度波动。在目前既要继续扩大有效需求,克服通货紧缩的影响,又要注意引起价格上涨压力过大的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虽然目前各项价格指数已经出现回升势头,就一定在短期内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那几次通货膨胀的第一个原因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业产品和工业内部上下游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不合理比价关系的调整必然带来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那一段时期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造成了价格总水平的波动。造成当时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以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为主要形式的需求膨胀,使得获得货币支持的需求规模超过了由原有价格表示的供给规模,这必然导致价格的上升。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和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二是银行和企业在资金供求上都存在“预算软约束”,缺少自我约束机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约束开始“硬”了起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的分析,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体制交替的时期,目前那些造成八、九十年代历次通货膨胀的基础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了,至少那些因素不会再以原有的形式表现了。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形成结构性上涨压力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

  未来防止可能的价格上涨压力过大,造成通货膨胀问题,我们至少要做好两件事。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逐渐变“硬”的各种约束,不能因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增加需求而再次放松。这种放松不是不可能的。利率可以调整,货币供应可以增加,但是预算约束决不可以放松。第二,从宏观意义上说,国债的使用必须在一定时期内最终能够增加有效供给数量,提高有效供给质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不致引起价格上涨。

  5.政策建议

  1、充分重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认识到,农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了,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它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滞后影响了拥挤在有限农业土地上的过剩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步伐。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除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强化农业和农村政策调整之外,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

  2、继续在今后的一两年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宏观效益,努力提高其微观效益。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努力防止财政状况的恶化,积极改善和提高财政收入。目前改善和提高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由生产型的增值税制向消费税制逐步转变的税制改革和更加公平的税负调节的目标。

  3、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既要积极大胆,同时又要注意各方面调整的相互协调。从长期来看,积极的结构调整是保证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短期内,这种结构调整又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紧缩效应,增加短期经济增长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妥善结合起来。

  4、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有效的货币政策是防止出现过快过大物价上涨的重要工具,在目前形势下,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政策选择。此外,我国的现行金融体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当前需要更加努力地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而稳妥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力度。社会保障体制是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实现机制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十五”期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微观失业和待业人员将会增加,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应付这种局面的到来,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6、进一步认真做好进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随着我国最终进入世贸组织时刻的临近,我们需要更加充分地做好应对进入世贸组织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准备。这种准备应该是在部门层次上的、在地区层次上的、在企业层次上的。要研究和制定各个层次上的应对措施。对我们来说,加入世贸组织既可能有有利影响,也会有不利影响。对我们的最终影响如何,关键看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做充分了,我们才能较大程度地利用加入后可能带来的好处,较大程度地限制可能的不利影响。

  7、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改善和优化供给。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改善和优化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地长期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和优化供给,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强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为供给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体制和政策空间;第二,要坚持动态的结构调整,减少低效的供给,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第三、要把技术创新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胜利完成“九五”计划的基础上,我们送别了20世纪,迎来了一个崭新的21世纪,开始为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把握住更多的机遇并争取到更大的成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十五”期间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课题总负责:刘国光、王洛林;执行负责人:李京文、刘树成、汪同三;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策划-恒大3点胜首尔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