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01年第一号消费警示:产品说明书不能只说不明。内容不全、扩大适用范围、虚假宣传、缺少警示内容、技术用语过多等等,是目前说明书存在的几种主要问题。
近期,记者对市场上若干商品的说明书现状进行了一次暗访,发现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镜头一
化妆品:你的柔情谁能读懂
2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建国门附近的某商场。该商场化妆品区大部分销售的是进口化妆品。一个销售日本某著名品牌的化妆品柜台里,陈列着品种繁多的化妆品。记者拿起其中一瓶,外包装上只有一个英文字母商标,如果不是这瓶化妆品旁边用中文标着的一张名称和价格标签说明,记者真不知道是一瓶面霜。
营业员十分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瓶面霜的详尽功能,记者索要说明书,营业员从柜台里抽出一张宣传广告单递过来,只见这张宣传单上罗列着几十种该品牌的商品介绍,让人无所适从。营业员过来帮忙,一下就指出了只有几十个字的面霜说明。这几十个字除了用极华丽的词语介绍商品的性能外,只字未提该面霜的使用方法和禁忌。记者提出想看一下面霜的单独说明书,营业员称“那全是英文的”。
记者又拿起另外一瓶眼霜,营业员说:“眼霜有说明书。”说完,递过来一份复印材料,这份材料好像被翻阅了好多遍,边角已经破损,记者示意能否将这份说明书拿走看,营业员很为难地表示:“就剩一份了。”
记者来到另外一个化妆品专柜,从商品的中文标签上,该品牌来自瑞士。记者请营业员拿一瓶眼霜,可看了半天,在这个小瓶子上只看到了英文商标,记者索要说明书,营业员也是拿出一张复印材料,材料上竖排着四条说明文字,内容完全一样,营业员及时解释说:“如果购买眼霜,我们就把说明书裁下来一条送给你。”果然,记者发现这份复印材料真有裁剪的痕迹。
记者让营业员把眼霜的整个外包装拿出来,营业员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盒子,外面印的也全是英文,记者拿出盒内装的说明书要看时,营业员笑着说:“这说明书全是英文的。”
记者又来到王府井某商场,这次记者选择了一家中外合资的化妆品,同样是一瓶眼霜,而随商品的说明书却是中英文对照,使用说明也做了介绍。但眼霜的使用年龄段却没有标出,只是由营业员口头上做了介绍。
-镜头二
家居用品:让人欢喜让人忧
记者来到建国门某商场的地下超市。在家居用品的货架上陈列着许多地板蜡、家具蜡、清洁剂等商品,拿起一瓶家具蜡,是进口货,外包装全是英文,不过在外包装上都另外贴着一张加上去的中文说明,可这张中文说明只介绍了商品的原产地、名称和规格,到底该怎么用呢?记者只能向超市的营业员求助。
营业员似乎对此类问题司空见惯,很熟练地介绍了家具蜡的用法。
记者:“有没有和这瓶上对照的中文说明书?”
营业员:“没有,不过这个用法很简单。”
记者:“那这上面有一些警示符号,是什么意思呢?”
营业员这下为难了,“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你去那边看一下,那边有国产的家具蜡,你可以和那上面的说明书对照一下。”
记者按照营业员所说拿起了国产家具蜡,这上面的说明很详尽,并且还警告,该商品易燃,应避免让小孩玩等字样。看来如果想用那瓶进口家具蜡,还需再搭配一瓶国产家具蜡才能安全使用。
记者在另外一些商场里也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家居用品还不少。如一些进口厨用工具,设计新颖、功能多样,但由于没有中文说明书,消费者弄不懂这些小工具的功用,也不知该如何正确使用。
记者来到玉泉营附近的一家大型家居市场。在涂料展区,记者看到,一些名牌的乳胶漆在使用说明上都很下功夫,对商品使用过程中所注意的事项都在外包装上清楚地列出来。但一些不知名的商品说明却没这么到位了。记者在一排货架的角落里发现了四五瓶塑料包装的商品,拿起一看,黑乎乎的也看不清楚是什么,问了一下老板,才得知是白乳胶,记者想要说明书,老板倒乐了:“这东西谁不知道,还要什么说明书。”
-镜头三
食用品:想说吃你不容易
2月11日,记者来到定福庄附近某超市连锁店,食用品区琳琅满目,记者拿起一瓶产自天津的蕃茄沙司,包装挺精美,该怎么用呢,找了半天,说明书上只字未提。再拿起旁边另一个品牌的蕃茄沙司,这才知道,可用于炒菜、熬汤、生蘸食用。
来自上海的一种蕃茄沙司正在超市里搞促销活动,它的外包装很特别,尤其是瓶盖,记者拿起一看,只见说明书上不仅详细介绍了商品的使用方法,并用三张画图说明了怎样开启瓶盖的方法。
超市里某老字号品牌的酱类调味品很畅销,可酱袋上的使用说明却不尽人意,虽然标明了配料、生产日期、保值期,可如何正确使用厂家似乎也懒得写了,反正老百姓都在用。
在一家超市的开放式冰柜里,记者看到一种盒装冰淇淋,盒上注明了保质期,却没有生产日期,细看发现“生产日期见外包装箱”的字样,但对于不能成箱购买的消费者来说,这个说明也等于白说。记者又走访了其他一些大型超市,进口食品的说明书更难懂了,虽然也用中文标了一个说明,可过于简单的内容怎么也得让消费者揣摩半天。
-镜头四
小家电用品:这样的说明是不是太糟
记者在定福庄的一个集贸市场里看到了不少出售小家电的摊位。在一个摊位上,摆放着不少俗称“热得快”的电热水器,它的外包装异常简单,用一个塑料袋装起来封口出售,塑料袋上除印着“热水器”三个字外就看不到其他文字了。记者询问可否有使用说明,摊主回答:“不用说明,暖水瓶里灌满水,插进去就行。”
记者发现,出售这种热水器的摊位有很多。
在一个摊位上,摊主正在整理一大堆电热毯,电热毯也没有外包装,摊主把它打成卷堆起来。记者想看说明书,摊主挠挠头,笑着说:“没有说明书。”摊主的帮手说:“以前有说明书。”
记者:“那这是多少瓦的?”
摊主连声答道:“这有、这有。”说完翻出一个电热毯的正面,指着上面斜角处一块白布说:“你看,这上面都写着。”
这小块白布上印着电热毯的功率,却再也没有下文了,产地显示是来自石家庄某厂的。
-镜头五
药品:吃药还得先换算
2月12日,在朝阳区大黄庄附近某药店里,记者挑选了几种红霉素类消炎药,其中一种红霉素,药品外盒上印的说明较简单,并且还把药理作用称作特性。药品里面的说明书内容倒也详细,但就是项目名称不规范、不准确,还没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据记者了解,红霉素消炎药会引起患者轻度的肠胃反应,这些应在说明书上明确提到。
而另一种消炎药的用法与用量也存在着问题,它的外包装上写着“0.125g(125万单位)×12片×2版,下面用量里标明成人每天服1—2g,分3—4次服用,到底应该服几片呢?记者拿起柜台上的计算器换算得出此盒药总含量为3g,每天服1—2g,也就是要服用8—16片,但每次具体服用几片,却没个整数。
记者又来到东大桥附近某药店,并让营业员拿出了几盒降压药。记者发现,这几种降压药的说明书较为规范,符合药品监督部门所规定的要求,在不良反应一项里,提到了许多种曾引起过的不良症状或提醒可能会引起的一些症状。营业员解释说:“现在的新药说明书都比较规范,我们卖起来也比较放心。”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消费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拿着新买的商品面对内容简单的说明书为不知如何使用而一筹莫展。而因说明书“说”而不“明”的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也屡见不鲜。
消费者不可能是精通各类商品技术的专家,除日常积累的生活常识来应用外,面对五花八门的商品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商品,都需要有一份详尽的说明书来引导使用。而商家们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却忽略了说明书这一重要配置,随心所欲地设计说明书。
在此也呼吁各生产企业,为了消费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使用商品,让说明书早日规范起来。(文/本报特约记者武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