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路径锁定拖累腾笼换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4日 21:52  《新领军》杂志

  【第3篇章:专家把脉】

  出诊专家: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许剑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 巍: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区域科

  路径锁定拖累“腾笼换鸟”

  温州大量企业的出走,并没有因“旧鸟”腾笼而换来“好鸟”,因人才、技术的缺乏,新兴产业没能填补传统产业外移的空白

  采访/绍华

  新领军:围绕着温州信贷危机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温州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金融危机之所以给温州的制造业造成这么大冲击,主要是因为温州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您如何认为?

  许剑锋:此次所谓温州信贷危机,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

  首先是发展阶段使然。2008年,温州东部平原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工业的地位与作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值稳定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由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为主导力量;经济增长率下降;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经济空心化出现;以股市与房地产泡沫迅速增大并快速破灭;大企业地位增强,小企业生存环境艰难;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阶层差距拉大。因而,这时期出现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破产风潮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其次,温州自身的经济结构加剧了这次企业借贷风潮。长期以来,温州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值长期在50%以上,在制造业内部,服装、鞋业、箱包、五金、中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很高的比例,并出现凝固化。在三产内部,也停留在以传统商贸、运输、餐饮居住等为主导的结构上。

  从工业企业结构看,除18家国有企业,其余皆为中小企业与微小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个行业,形成产业集群,但集群内以横向竞争为主,“宁作鸡头”的文化导致企业间难以紧密协作,造成企业竞争过度,企业留利低微,不敢创新,精于模仿,使产业集群失去创新动力。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往往导致整个产业集群陷于生存困境。

  新领军:由于温州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真正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连10%都不到。加之温州本地商业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温州企业家对当地实业经营失去信心,大量企业外迁和资本外流,并引发产业空心化。这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吗?

  许剑锋:更贴切地说,这个问题是对外投资超前发展导致经济空心化过早出现。从理论上说,只有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超过吸收外资。但温州却早在90年代后期,对区外的投资就超过了吸收的区外投资。这主要在于温州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语言人文环境,特殊的经营文化导致路径锁定,使大量区外资本不敢也不能进入温州。而温州的相对缺乏的土地(人均半亩地)、能源等资源,相对优势的企业制度与经营者资源,使温州资本较早地走到区外。不少企业规模做大后,需要到外部拓展,利用区外的各种优势资源与市场。而大量企业的出走,并没有因“旧鸟”腾笼而换来“好鸟”,因人才、技术的缺乏,新兴产业没能填补传统产业外移的空白。

  加之本世纪初以来,中西部开始崛起,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温州本地与东部大多数地区的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挤压工业经济的时候。通过早发优势而大量滚动积累的温州民间资本开始燥动,从炒煤、炒棉、炒矿、炒楼、炒地、炒蒜到炒钱,温州民间资本逐步脱离了实体经济,一味追求着眼前的高额利润。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度使温州借贷链出现断裂。但2009年极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导致房地产价格、资源品大幅上涨,再次引发了温州民间资本涌向虚拟经济。而当实体经济也通过借入高利贷借入“多元”发展而过度投资之时,实际上它们已经在劫难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