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黄歆) 稀土——一种对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这个过去鲜见于大众传媒的专业词汇在2010年成为西方话语体系的“新宠”,让世界重温话语霸权的魔力。
时值岁末,中国照例对来年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其中包括提高个别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尽管此番调整涉及600多种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产品,西方主流媒体却不约而同地以“中国明年将提高稀土产品出口关税”为主题报道了这一消息,继续他们以稀土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的攻击。
一向自诩“独立、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表现如此同步是事出有因的。今年7月,中国宣布下调下半年稀土出口配额,这个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目的的决定引起了西方的惊惶。
美国《新闻周刊》称,稀土是高悬于中国贸易伙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媒体指责中国调整稀土政策,同俄罗斯玩弄天然气管道的手法如出一辙,是彻头彻尾的“资源武器化”。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0月中旬称,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等政策可能会对美国国内的新能源相关产业造成不良影响,美国基于《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已展开调查。如果情况属实,中方将涉嫌违反世贸协议。
不明真相的人们可能会以为,中国仗着自己拥有这种被誉为“新材料之母”的资源,故意阻碍其他国家发展新能源。
但这不是真相。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已停止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封存大量矿山,并且禁止石油、木材等资源出口。同担忧竞争性的经济增长一样,西方同样害怕所谓“破坏性的匮乏现象”:矿产资源耗尽,土地沙漠化,污染和过度用水,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而中国正在经历这样的匮乏。在被称为中国“稀土之都”的包头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稀土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环保设施,随意排放“三废”,稀土厂污水一度污染了包头市东河区饮用水在黄河的取水口。在中国南方稀土产区,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地生态遭到破坏。
即便如此,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中国以占全球30%左右的稀土储量,提供了全球80%至90%的稀土生产量和贸易量。而一些国家占有丰富的稀土矿产却不进行开发,反而从中国进口。
遗憾的是,这样的“中国奇迹”并没有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承认。因为这些国家已经习惯了一边使用发展中国家以牺牲本国环境为代价开采的廉价资源,一边限制用这些资源开发出来的高科技的出口。
西方话语体系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从意识形态到实体经济领域,这种话语霸权的“旧爱”不胜枚举。
“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依此决定对华出口。”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美国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这样说。尽管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美国需要增加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出口,目前还没有明显迹象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一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的原则。
对于此类原则,西方向来讳莫如深,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将中国政府一个加强环保的举措演绎成“政治事件”。中国政府被迫做出解释:“对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绝不会封锁。中国不会把稀土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一边不停地嘲弄“中国糟糕的环境破坏”,一边指责中国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西方媒体将其霸气赤裸裸地呈现给世界。
世界要继续发展,人类要探索健康的、具有良好新陈代谢机制的发展模式,各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多元的话语体系,以保障平等的话语权,这一切将很难推进。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即将结束自己等离子物理学的研究生涯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尽管我们不了解西方的科学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决策,这样的声音还是让我们听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