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称我国货币政策有助抑美量化宽松负面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 21:4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刘欢 王建华 郑茜)北京的分析人士表示,在国内外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在应对这两方面压力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抑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负面效应的演化发展。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表达了上述观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欧美主要经济体仍然受困于经济疲软、失业率攀升、公共财政失衡等问题。美联储月初又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世界面临通胀和热钱涌动的压力不断加大。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等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局面正在形成,如不对流动性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物价上涨压力必然会进一步显现。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并创24个月新高。

  中国央行曾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货币信贷增长正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二季度报告则是用“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进一步确认了货币环境回归常态。而在三季度报告中,央行用“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表明了其调控意图。

  2008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时至今日,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向好、流动性过剩加大通胀压力,中国在相应地运用具体货币工具。央行继10月19日宣布近三年以来的首度加息后不到一个月,又决定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中国今年以来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第五次上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政策需要累积才能出效果,从央行政策出台节奏、银行进行政策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综合判断,央行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外部流动性进一步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

  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美国当前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通胀压力陡增和经济结构调整。

  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的货币政策正在进一步压缩别国进行政策调整的空间。中国采取加息等货币手段会进一步刺激热钱入境套利,倘若不进一步加息又无法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如何进行取舍,考验中国货币当局智慧。

  “当前通胀压力的主要成因还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加息确实会起到加快热钱流入的副作用,但可采取措施阻止其冲击经济;倘若不采取加息等货币手段,通胀势头将难以打压。

  分析人士认为,在目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下,单一工具恐难以完全应对经济形势,应辅以多种手段灵活有效加以调控。一方面是央行货币政策更具前瞻性、灵活地及时进行切换,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组合发力,应对风险。

  左小蕾指出,预计下一阶段除了货币政策施展组合拳外,中国还会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化解风险提供良好的支撑。

  作为世界第三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两大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全球证券市场、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显现正负两种效应。美国制造的大量流动性推高全球股市、金价、油价,加大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而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负效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