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36条亮相 后危机时代民营经济走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 13:4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后危机时代,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告别无奈和“边缘”,谋求新的发展?

  5月13日,期待已久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此举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今天,面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期待新的动力,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告别无奈和“边缘”,谋求发展?政府和相关机构如何提供真正的支持和保障,扶助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

  5月11日,在北京丰台区打造“外地民营企业进京的桥头堡”——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之际,一场官、产、学三方思想盛宴别开生面,发人深思。

   保育钧:新老“36条”凸现民营经济理论困境

  过去一年来,国进民退问题争论得很激烈。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完全必要,但是出拳容易收拳难,之后怎么收回来值得深思。金融危机后,我们需要总结新理论,民营经济发展也需要理论新突破。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中央方针政策没有变,这不是无的放矢。民营企业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从来都不容易。

  不久前,3月24日和4月27日,国务院连续召开两次会议,讨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4月27日国务院研究今年九大改革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消除体制性障碍,扩大民间投资。

  现在,“新36条”出来了,我早就希望它尽快出来,但是如果理论问题不解决,争论恐怕还会持续下去,就像“老36条”一样,五年过去了,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进展尚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民营企业合法活动提供了体制性基础,一个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身份合法问题,一个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民营企业竞争地位的平等问题。但是民营企业到底要做什么?并未有真正回答。

  “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将民营企业家定义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三个代表”思想保障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一种承载形式,应该是完成政府政策的工具。基本定位和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事务,而应该毫不动摇地退出竞争性领域,不应该东张西望。

  第二,民营企业应该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财富的组织,要把民营经济真正看成自家人。“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通过改变观念,通过鼓励创业来解决就业;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放眼全国,哪里率先突破这个问题,哪里就能取得发展先机,占领制高点。

  曹凤岐:突破民营经济的融资之难

  根据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占中国GDP总量的66%,税收贡献率为71%,社会投资中占45%,就业人口占近90%。其中的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遇到最直接的困难就是融资难,银根紧缩、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限制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体系需要大型商业银行转变贷款理念,向中小企业倾斜,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合作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建立一些政策性的市场化运作担保公司以及相应的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使中小民企真正得到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日本主要靠财政、银行、企业共同出钱来建立一个基金——信用保障协会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政府可以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提供政策(包括税收)支持;建立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孵化园,提供平台,招商引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

  孔令斌:打造民企进京“桥头堡”

  丰台作为首都西南门户,处在承接城市核心功能拓展、现代经济要素转移、新兴产业聚集的前沿阵地,正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引擎。近年通过一系列政策驱动、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等措施,推动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践“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丰台科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也成为“外地民营企业进京的桥头堡”。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核心区就位于丰台科技园东区,占地56公顷,建筑规模140万平方米;周边1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产业协作区和功能配套区,产业用地140公顷,建设规模210万平方米。园区采用全球知名设计公司设计方案,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研发创新、资本运作、展示销售、商务办公等综合功能的发展空间,结合民营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使入住企业全面享受示范区的国家级和市级各项优惠政策。

  相信今后5~10年内,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聚集区。因为民营经济是候鸟型经济,不受地域的限制,总是飞向“阳光雨露充足”的地方。

  巴曙松:从危机应对到复苏管理

  起于2009年一季度由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投资型经济增长目前已基本见顶,开始进入平稳回落期。

  一方面,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见顶回落,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现在中国主要出口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外部压力,国内已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政策,资本市场已经表现出非常大的担忧。

  因此,我认为目前不应该急于继续出台紧缩措施,而是进入一个政策效果的观察期。从危机应对转向为复苏管理,现在也是最关键的结构转换期,只有民营经济增长及时跟进,才可能接过政府带动的增长惯性,平稳进入一个可持续增长期。

  如果增长动力无法成功从依靠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过渡到依靠民间的市场化带动,增长主体无法从依靠大型垄断央企转向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过渡到放松高端服务业管制,那金融市场前景堪忧。

  从今年一季度的信贷投放看,银行大量压缩短期融资,可能导致对这部分市场化信贷需求的挤压,这种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安排需要决策者关注。

  薛澜:以自主创新振兴民营经济

  金融危机之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逐渐加强,各地的民企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自主创新在民营经济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是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创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信用评价体系、融资渠道的创新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民企面临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如果能够和民营经济有机结合,实现以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以环境优化代替择优支持,以要素聚集代替要素投入,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一定会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动力。

  北京要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港湾和乐土,成为全球创新的主要结点。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建设能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把北京的科技、市场、信息的优势跟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生产能力、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能够真正成为引领与辐射自主创新的枢纽。

  许为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升级

  区域经济是大量的各种经济元素自然和有计划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是在珠江三角洲,为中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民营经济是中国未来更重要的生力军,其崛起速度及在未来区域经济当中占据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总部经济恰是对传统区域经济的一种细化、提升和发展。实践总部经济模式,既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完全的市场性格,民营企业家要做好理念、观念、价值观的彼此选择,我以为,选择好伙伴,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