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宝洁
调控重压下,市场人士一致认为2010年土地财政将会大幅缩水,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指出,去年地方融资总量高达7.2万亿元,是土地收入的4倍多,仅利息每年就要支付5000多亿元。一旦地价上涨的势头被遏止,地方政府不但难以再用发展地方公共事业为借口搞拆迁和建设,连支付利息都困难。
“风险其实一直都存在,但是风险越暴露,可能越利于问题的解决,从另一个角度讲,地方政府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土地财政或将大幅减少
土地出让金历来是地方政府的一大财源。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土地出让金在不少地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
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7676.89亿元;2007年增至1.3万亿元,其中“招拍挂”土地出让收入超过9000亿元;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缩水,但仍然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位。2009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
建设部原房地产业司司长、现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认为,地价在调控下肯定会下降,但土地总收入未必会下降。“今年土地的出让量明显加大,可能会弥补价格下降对土地财政收入带来的冲击。”他对本报记者说。国土资源部4月15日公布,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大约为18万公顷,与去年全国住房实际供地7.65万公顷相比,以及和前五年平均年度实际供地量5.465万公顷相比,有大幅度增加。
尽管如此,市场人士仍存在着担心。国泰君安房地产分析师姚峣认为,土地收入下跌已是必然,单幅地块的平均地价可能会因为调控下降20%至30%,而土地总收入会下降30%至50%。四大一线城市如果土地财政收入下降,二三线城市也会被累及。
曹建海预测,今年全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可能会在1万亿元左右。他认为,尽管大量的土地供应将在今年推出,但市场未必能全部消化。就连保障性住房用地也可能因为市场低迷,而不会一次性全部推出。
地方负债风险在增大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8万亿元左右,其中“土地财政”贡献率达到23%。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达到50%左右,即使财政状况较好的广州,也是依靠土地担保借来“保八”的资金。
另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平台的融资风险日益引起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不久前公开指出,当房价不断上涨,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攀升,地方财政则日渐丰盈,投资冲动必然越来越高涨。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收入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仅将已经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一次性挥霍,而且将潜在的土地收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提前透支,2009年的信贷井喷使这种透支行为发挥到了极致。10万亿信贷加上居民口袋里转移的10万亿财富共计20万亿资本,构成了各级政府这几年大干快上的额外本钱。假如房价、地价保持上涨势头,更多的资本还将从居民和银行转移到地方政府的手里,其投资豪情就不会降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而房价、地价一旦下跌,地方投资增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暂时会受到影响。但这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付出的短期代价。尹中立认为,任何重大的改革措施都一定是在逆境才能推行。当前的中国经济惟有将房价控制住,作背水一战之势,才能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实质性成效。
和其观点相似,曹建海也向本报记者指出,一些地方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的财力,在他看来湖北、重庆等地过大的投资计划是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上完成的,而卖地所获得的收入则是财务支撑。“很多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人为的创造一些美好前景,使人们认为未来经济一定是会增长的,更加激发了人们的买房热情,催生了房地产泡沫。虚假支撑必定只是昙花一现。”
新增长模式是否可能?
4月25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提出,如果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在调控中减小,地价下跌,而地方政府搞的大批项目或者融资平台,资金可能面临断裂,地方政府怎么办?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青丽也颇为担心地发出疑问,如果市场低迷到一定程度,地方政府再呼吁救市,中央政府是否会再一次妥协?
但王小广认为,中央政府不能因为调控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减弱挤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如果房价再这么涨下去,中国经济今后也有很大的风险,这个认识相对趋于一致。”王小广认为,借此次调控的机会,地方政府应该找到新的依靠,建立更长远的增长模式。
地方政府转变增长模式已迫在眉睫,其中税制改革近期曾多次被提及。在近日和讯网主办的“聚焦楼市调控新政”论坛上,长城证券地产行业研究员万知指出,从政策面长期看,地方政府应进行税务体制改革。“物业税的核心并不在于调控房价,而主要是一个财政问题。”万知说。4万亿的地方债务,每年都要偿还利息,而地方政府并不希望暴涨暴跌的财政,也需要稳定的收入。而土地财政波动太大,指望每年都出让大量土地并不现实。
夏斌认为,今年最大的变数不是货币政策,实际上在动态过程中最不容易把握住的是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基于这种状况,他认为,首先要彻查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另外,各个部门在出台有关房地产政策过程时,更应该下点苦功夫,认真计算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对GDP的增长和稳定、对银行贷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