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少了央企地王将减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 15:43  北京晚报

  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

  昨天下午,国资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将退出房地产业务。对此,业内人士分析,78家央企的退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土地价格超过在售商品房价格的现象频繁出现。

  权威发布

  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

  本报讯(记者左颖)针对央企频频天价拿地造就新“地王”的情况,昨天下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央企地产业务的具体情况。国资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国资委并未透露这些央企的具体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仅16家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表示,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先后确认和公布了16家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央企。目前除了这16家以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开展了房地产业务。国资委称,这78家央企目前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杜渊泉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有房地产主业的央企要带头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处于调整阶段的央企集团下属控股或参股的房地产公司,要加快调整步伐,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作为控股或参股的股东,要带头贯彻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

  去年央企房地产销售收入2209亿

  国资委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还公布了去年央企房地产业务情况。去年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收入的5%;房屋销售面积为2807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

  去年,16家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

  另外的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也开展了房地产业务,数据显示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户,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只占到15%,利润只占7%。

  国资委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央企的房地产主业主要集中在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

  正式退出时间表尚未公布

  杜渊泉昨天在发布会上就出台这一措施的背景进行介绍时表示,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务院赋予国资委的职责。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国资委要求,央企应专注主业,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要逐步退出房地产业。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国资委要求处于调整阶段的78家央企下属控股或参股的房地产公司,要加快调整步伐,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并不允许参与新的房地产项目。据悉,这78家央企将逐步推进实施退出房地产业的步伐,但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记者追问

  78家央企完全退出还有多远

  按照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这需要这些企业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但记者了解到,“有序”退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专业人士指出,央企退出房地产运作很复杂,不是一刀切的问题,比如有的央企有自有土地,有的已经拿了地,有的项目已经在建了,一下子叫停是很困难的事。

  一位已经被纳入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副总向记者介绍说,央企房地产业务遍地开花,缘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国企经过改革资金逐渐充裕,而房地产行业作为高利润产业正在崛起,许多央企大量投资房地产行业以谋求高额回报。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主动推进地产央企的重组进程,其中以房地产业作为过渡的中央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并在2007年公布了一批可以把房地产作为主业的名单,但因为种种原因,重组虽然起了一定效果,但从昨天国资委公布的数字来看,还有大量央企在做房地产开发,除了这些企业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以外,房地产利润高,这些企业不愿意“退出”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孙先生是一家央企下属的三级子公司的负责人,主做房地产业务。他对记者说:“我承认,我们有央企的股份,但我不承认我是央企。”他解释说:“如果是国资全资子公司,那没的说,肯定算央企,但我们公司只有20%的央企股份,80%是其他投资人,能算央企嘛;另外,我知道一些所谓‘央企’,有的央企是大股东,有的是小股东,但都没有控股,我觉得都不应该算‘央企’。”

  孙先生强调,现在企业的股份情况、性质很复杂,何为“央企”,最好有个明确的说法,比如,一个央企下面设有投资公司,可以投资股票,也可以投资房地产,到土地市场拿地,算不算央企?

  至于公司的未来,孙先生说:“目前,我们还没得到什么消息,我们还愿意继续做下去。”

  本报记者 李海霞 D155

  举例说明

  我们不是央企 也不是国企

  远洋地产全资子公司北京远豪置业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15日,通过公开竞价,以40.8亿元取得朝阳区大望京1号地块,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

  远洋地产副总裁周彤: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主板上市的非国有企业。公司所有股东均为财务投资者。

  远洋地产2009年销售业绩很好,拿望京地块不会对公司负债率和现金流有影响。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为销售回款、境外融资以及境内开发项目的正常商业贷款。公司境内的远洋地产有限公司和附属公司都是外商独资企业,公司在人员管理、项目决策等方面都是按照香港上市公司的要求来独立运作,目前的公司运营与国资背景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关联。我们从公司形态上,不是央企,也不是国企。只是在财务投资者中,有国企背景的公司和外商投资机构。

  本报记者 李海霞 D155

  业内观点

  央企退市无法平抑地价

  任志强:减少央企进入地产的家数、规范央企的行为是件好事,但不要指望这能解决央企拍出天价地的问题。“16家央企哪个都实力雄厚,集中于大中城市更力量巨大,即使单独作战也非中小企业能对抗的。也许央企进入落后地区与城市是件好事,但不解决土地供不应求就无法平抑价格。”

  央企“拿钱”太容易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央企抢地最主要的原因是央企的钱太多,钱的成本低。两会期间发出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70%的土地作保障房,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少了。二是未来20年房价都有上涨的压力。

  有些央企虽不在这16家的范围内,但它与别人合资了,甚至有些上市了,在海外上市了,他们也要为自己的股东负责,怎么去限制他们不抢地呢?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土地的需求量大,供应量少,一定会出地王。重要的还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央企从银行得到钱太容易了,不管从利息还是从发债来看,央企资金的成本比市场上的其他企业低许多。

  已拿地企业不可能说退就退

  中新集团副总裁马维国:不可能说退就退,因为不少企业已经拿地或者进入开发阶段,如此至少两三年无法退出房产业务。再者,央企有些不好界定。

  不少拿地的项目公司已经是央企的儿子、孙子,或者又与其他企业合资,还算不算央企呢?

  将减少地王出现频率

  北京中原地产相关负责人:今年北京拍出的29块非住宅用地,6成以上地块为国企获得,而且国企拿地的均价超过11385元,超过民企拿地成本3成以上。78家央企的退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土地价格超过在售商品房价格的现象频繁出现。

  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稳定房价,频出的地王使得局部市场经常出现跳跃式发展。央企退出这一新闻本身已经使得市场会对政策的作用有所期待。现在的房价更多的是建立在开发商及二手房业主对楼市的热炒中,土地市场的降温会逐渐传导到楼市。

  在78家央企退出以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非国资委管理的部属企业,各地方的国企,各上市公司也不在约束范围内。另外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十余家大型地产企业一直是拿地的主力,依然不受影响,土地市场的影响很难短期见效。

  本报记者 姚丽颖 李海霞

  微博(http://t.sina.com.cn)众议

  支持

  央企本应各司其职

  严格执行是关键

  Leady:利大于弊,央企在不能完成自己稳定房产市场任务的情况下退出是最好的选择。

  臧宏念:我觉得央企本应各司其职,不涉足其他行业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大的促进。

  东方大熊猫:国资委下令78家央企退出楼市,尚无具体安排及时间表。要能真正严格执行就好,百姓就怕“拖”字。

  反对

  无时间表疑似“忽悠”

  星巴克: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楼市有意义吗?据初步统计,2009年,这16家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

  无忧行者: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可不可以理解为逃顶?

  Anarchy:我就说是忽悠吧,退是要退的,时间表是没有的,等于没说。

  未来的第一名人:央企拿了钱就想溜?他们不应该带头解决房地产高价的问题吗?

  商栩:进入房地产不仅仅是央企的问题,更是地方财政与央企定位不清的反映。银行对央企情有独钟的情况并未改观,即便78家央企离开房地产,只要能够拥有低廉的社会资源,靠剩余的16家央企,照样可以独霸楼市地市。

  张棻 摘编整理自新浪微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