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评论员: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 21: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决策部署,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2009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总体企稳回升。随着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明年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会好于今年,我国经济将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

  但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看,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加上国际经济存在着不少不确定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从长远看,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把握好方向,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

  在发展中促转变,意味着发展的重点应该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中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丰富完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就是要增强信心、再接再厉,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势头;就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奋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争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

  在转变中谋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才能满足人民新期待新要求,才能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总之,以转变促发展,我国经济前进之路才能愈走愈宽广。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上,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外依存度过高、投资率过高、资源环境成本较大,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当经济出现回升向好势头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利用经济转好的良好环境,抓住难得的机遇,迈开大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转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危机通常是调整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好时机。事实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举措,经历风雨的中国经济正在调整中改变发展方式,在扩大内需中拓展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紧抓危机中蕴含的机遇,加快发展转型的步伐,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站在新一轮竞争的起点上,我们需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大踏步赶上世界的潮流,在后危机时代赢得主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尤其要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从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看,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需增长困难的形势,在投资和消费中,要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花、敢花钱”。在城乡发展中,要通过城镇化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区域发展中,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过剩产能,同时瞄准世界前沿开展科研攻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变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持续的机制体制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尤其是涉及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为发展方式转型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注重通过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既要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舍弃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同时又要运用行政、法律、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推动各方面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自觉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

  在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受磨砺的中国经济一定会在新的一年迈出新步伐,谱写出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