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伊险峰:纸媒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3:24  新浪财经

  主持人乔旎:主要是受众不同,大家的定位不一样。两位谈到了《第一财经周刊》内容的情况,现在有一种评价,有人觉得《第一财经周刊》相对来说比较清晰,这是夸好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有人谈到做得比较浅,两位对这个观点怎么看呢?

  伊险峰:这个还是从我们在竞争的角度,我们从创刊的时候就去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纸媒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网络,因为互联网是蛮强大的,当我们把我们的目标人群定位在是一个80后的公司人,公司人他们在干嘛?

  主持人乔旎:天天上网。

  伊险峰:对呀,天天上网,他们在网上是干嘛,当然了,上班的时候主要在工作,但是实际上不管杂志也好,包括我们新浪网也好,他给用户和读者提供的是的怎么去把消闲的时间给竞争过来。我们实际上得出一个结论,他最终的竞争是对时间的竞争。反过来去分析一下互联网上的情况,大家在网上的时候,主要还是在玩,工作时间除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玩。我们假如说把一个人从互联网的鼠标那儿给抓过来了,我们说我给你上课,给你启蒙,告诉你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人家可能我在上网,看帖子。真正的竞争是要跟这个东西去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不要太高估自己的东西有多重要,实际上你给读者提供的让他更好地去放松,更好地去可能。我们从来不排斥有一些知识型的东西,有一些好比有关公司运营的东西,对它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它一定是在我能接受的,我不能看着太累。

  还有一个可能是财经媒体的通病,举一个例子,好比现在,假如现在大家给中国的农民办一份报纸,你说你去办什么,你假如说想让农民去看,你不能成天讲国家的三农政策是怎么怎么样的,未来的气候变化对你种植到底有什么影响,你要办这个东西,人家会干看吗?农民肯定不看。反过来说,很多的财经媒体他的心理跟我刚才说的你去介绍三农政策,介绍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回事。你放在那个环境里,农民低端,所以我给他这个东西不合适,你说财经的时候,就觉得财经读者比较高端,所以我一定要告诉他政策变化,未来走势。这个东西是不对的,大家应该去关心这群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从内容方面,有竞争优势,其中有一个,我们一直很强调的是服务的优势,还有我们在做杂志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有一个东西竞争力,我们自己在管理上可能会有一些创新。

  华威:有一些基本理念,比如记者工作形式和传统媒体不一样。比如大部分的财经记者上来,更习惯说我要找总裁采访,基本上是普遍的。所谓的高端是什么?高端觉得我找总裁就高端,两码事个。一个记者首先应该跟杂货店聊一聊,我们的工作方式不要动不动找总裁,跟总裁谈企业的战略,达不到,提供不了这样的产品,可能有一部分杂志能提到,比如哈佛商业评论,我们提供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做,我们记者的工作状态更像是记者,不像是咨询顾问,我们不是经常建议记者去找总裁的,记者的生存方式就是辛苦的工作,去观察,去杂货店聊天,很多记者根本不了解一个一百平米的店是怎么做的,这里是什么关系,你搞不清楚这个东西,动不动找总裁,提供的产品,坦白来讲我不认为那个就是深,就是高端,应该把基本的商业逻辑说清楚,吸引人家读。可能有些人觉得浅,我们接到的读者群很少会说,他只关心有没有兴趣读下去,不关心这个东西是不是高深。基本上是理念的问题。

  主持人乔旎:两位嘉宾谈到跟网络竞争比较厉害,网络在飞速发展,我们也是很多次谈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这里也想问一下两位嘉宾有没有考虑出这样的一些网络版,可能以后纸媒向网络化的趋势。

  伊险峰:我们最近在做我们自己内容的网站,我们《第一财经周刊》公司自己有一个网站,明年最新的改版要上线,投入的人力和财经也蛮多的。这个东西就是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去做。我们自己更多可能给我们纸媒读者提供服务的角度,有些人看了杂志,可能需要有一些检索,找一些过去的文章,假如说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都能找得到,这是给读者提供服务的东西。从未来来讲,网络肯定还是一个趋势。

  华威:如果我们做网站是另外一个投资,比如我们想做一个网站,它是另外一码事,我们探讨,也不清晰。

  主持人乔旎:现在来说更多做的是稍微网络化一些,让大家更方便,去检索,是服务纸媒。

  伊险峰:可能有些读者聚到这里,来一起聊聊。

  华威:你说的网站方面的发展或者财经网站可能是第一财经整个公司的网站。

  主持人乔旎:现在有越来越多包括默多克打算屏蔽谷歌的新闻,更多人利用网络化或者以电子版盈利,以后可能有这样的趋势,两位觉得第一财经整个集团会出这样的网站或者整体的发展,还是《第一财经周刊》自己以后也会考虑到。

  伊险峰:第一财经公司在资源整合上会做很充分的公司,假如从互联网角度来讲,原来日报那边,他们几个人一直在做。包括我们何总在离职之前,一直在做主管新媒体方面的工作。

  华威:现在纸媒的尴尬,为什么做不了这个东西,特别简单,跟我们说的杂志浅内容是一样的,你提供的东西,人家也能提供,比如说当天有十家公司开发布会,第一财经日报会知道,北京日报也知道,新民晚报也知道,网络有转载的优势,你提供不了独特的价值,你自然没有话语权,你自己办这样的网站,以后难以盈利,华尔街日报之所以盈利,是提供独特价值,是第二家提供不了的,所以我们也在想怎么才能够有不一样的东西。要不规模超大,要不纸媒进行整合,比如只有一家日报能够提供财经最重要的信息,他可能就有信心来办这个网站。如果这种信息随处可取,新浪网也有记者参加发布会,独特性,如果要生存下去的话,要跟新浪网这样超大规模的公司去竞争的话,除非你能提供很独特的价值。

  主持人乔旎:现在来说,在现在的市场上只有你独特创新,才有这样的新的发展的空间。

  华威:要么规模,但是规模已经被新浪网占了。

  伊险峰:还有传统媒体做互联网内容方面,假如说跟新浪去比,大部分做的都不是很成功。我们公司做的第一财经网站,整个公司对它结构的安排和未来融资和各种各样的准备来讲,应该是一点一点的,跟传统媒体有一点区别。你想单纯是传统媒体,好比我是都市报,我要做一个网站,很少能做成功的,说白了,传统媒体大部分都是做杂志,做报纸出身,本身管理新媒体的管理人才的能力,包括融资的能力,也包括未来销售的能力,都不是那么强大,我们能把发行做,能把广告卖出去,这可能是现在力所能及的一个工作。

  主持人乔旎:刚才伊总也谈到了何力离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何力离职对《第一财经周刊》会有多大的影响?

  伊险峰:何总离职这个事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这个杂志开始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找到当时高总还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谈媒体的时候,我们还是投入了很多精力,现在三个人突然走了一个人,肯定还是有影响。因为发生在大的背景下,因为这个大背景是胡舒立团队的离职。这个东西跟媒体整个环境不是太职业化也有关系。大家一看胡舒立这边集体辞职了,老何也走了,会不会《第一财经周刊》会有很大的变化了,很多人的猜测我觉得很正常,就不断地有人问我们两个人,你们俩会不会动。我们这个杂志也是公司跟我们讲,一定要把声音表达出来,我们这边还是很稳定。老何去的《财经》,我们自己感觉也很突然,在这之前,跟我们俩聊过一次,他就说联办找他,他经常在上海,有一天在上海打电话,他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俩还在那儿劝他,你别着急,结果就是现在这个,你们网络很厉害,下午的时候网上全知道了,我们也劝也很难劝。从何总自己本身来讲,何总一直是宏观,对金融,研究的蛮多,我们两个喜欢做微观的,商业的,说浅一点也行,何总假如去《财经》的话,我们跟何总交流的时候,他也表达这个东西,可能发挥得更好。并且《财经》杂志是中国少有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杂志,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人去接手,在胡舒立走了之后,有人接手,那天跟何总开玩笑也是,好像数来数去也没什么人。从我们自身来讲,不管是采编还是经营这块,都很正常。

  主持人乔旎: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做客今天的聊天室,我们也是交流了不少,网友们随后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面进行留言。非常感谢两位嘉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