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力拓间谍门暴露铁矿石进口乱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6日 14:5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袁伟华综合报道

  2009年“间谍”这个词从“潜伏”走向了台前,而裹挟在铁矿石谈判过程中的力拓“间谍门”事件,不仅提示了我们经济交往中同样存有安全漏洞,也将整个铁矿石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一干乱象暴露无遗,或许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起火点

  “间谍门”始末

  本应该在6月30日结束的铁矿石贸易谈判可谓一波三折,由于谈判双方意见分歧一直无法弥合,如果不是“间谍门”爆发,谈判或许就逐渐在搁置中淡出普通公众视线。

  7月8日,力拓公司发表声明称,该公司上海四名员工7月5日被公安部门带走,但不清楚其被拘留的原因,其中一人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中国铁矿石业务总经理胡士泰。坊间传闻四人涉及商业贿赂和窃取国家机密。

  7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和上海市国家安全局证实,力拓上海办事处4名员工均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而被拘捕。此后案件逐渐升级,媒体报道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谭以新也涉案被有关部门带走,国内一些钢铁公司的相关人员也开始接受相应调查。

  根据上海市国家安全局提供的信息,2009年以来,在中外铁矿石谈判期间,胡士泰及该办事处人员刘才魁、王勇、葛民强4人,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

  导火索

  铁矿石谈判一波三折

  1、中铝前车之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4日表示,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员工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一案不会影响中国与外国企业的合作。

  事实上,力拓员工被带走之后,即有猜测认为此事与前不久中铝与力拓收购案有关。《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说,澳大利亚参议员乔伊斯认为该事件与力拓和中铝联盟交易失败有关。不过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和新闻发言人吕友清表示,中铝公司一直是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并且根本不可能影响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上述澳洲参议员如此说法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7月1日,遭到“背叛”并因此陷入被动局面的中铝公司无奈决定参加力拓此次配股,再度耗资15亿美元以维持其在力拓集团的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如果说中铝与“间谍门”事件有一定关系的话,那只能是证明力拓此前就有缺乏商业信用的记录。

  2、中钢协的愤怒

  但是铁矿石谈判已经很难脱开和“间谍门”事件的干系。至少,中国对间谍事件的揭露,正是在铁矿石谈判僵持不下的敏感时期,也是在相关部门意欲大力整治国内钢铁企业铁矿石进口乱象的背景之下。

  有媒体透露,有关涉案人员似乎将包括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具体经济技术指标、生产技术参数,甚至铁矿石谈判的对策和底线等极为关键的信息透露给铁矿石供应商,这几乎让中方在谈判中毫无秘密可言。

  在今年的铁矿石谈判过程中,力拓等矿山企业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中仍然底气十足,态度蛮横,甚至一度拿断供现货威逼中国就范。

  一方面,矿石供应方似乎对国内钢企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国内阵营爆出内乱,个别钢企和矿企签订现货合同,这无异于给铁矿石谈判自拆墙脚。

  恰在此时,“间谍门”爆发。如果说中铝在力拓身上吃亏倍感愤怒的话,中钢协在铁矿石旷日持久的谈判中可谓悲愤交加,因为不仅谈判对手可以利用“间谍”手段套取谈判底线,自家阵营也不断爆出“吃里扒外”甚至“倒戈相向”的事情。

  危机缘

  铁矿石贸易乱象

  然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答案仅有一个:利益。

  一直以来,国内铁矿石贸易存在两个市场:主要进口渠道是具有铁矿石贸易资质的企业和矿石供应方如力拓、必和必拓等签订长期协议,一般来说长协矿价格要远远低于现货价格;另一个是享受不到长协价矿石的中小钢铁企业,则要从大钢企手中以高于长协矿近一倍的价格购进大钢企多余的矿石。2008年一吨长协矿700元左右,而贸易矿则达到1400元之多。

  高差价带来的高利益必然有值得钻的空子: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钢厂和贸易商私下里发展了很多代理商,这些代理商通过商业回扣建立进货渠道,从而将长协矿倒卖给中小钢厂,这就是所谓的业内潜规则。

  大型钢厂似乎不在乎铁矿石价格,因为价格再高也有中小钢厂接手,对于有的企业来说,“倒矿”甚至比正常的钢铁生产更加有利可图。

  事实上,中钢协等相关部门早已注意到这种现象,但是屡次纠正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监督难度极大,钢厂和贸易商也总会有规避办法。

  今年2月,中钢协组织旗下72家会员单位在北京签署了《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规定所有钢铁企业对生产所需之外的多余进口铁矿石,必须按照长协价格,通过代理制的形式销售,可按3%-5%的比例收取一定的代理服务费。但是相比巨额利润,这3%—5%的代理服务费显得有些寒酸。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70家钢企和42家贸易商具有长协矿进口资格,2008年各进口企业倒卖长协矿的收入至少超过200亿元。

  价格双轨与二元市场的存在,成为国内铁矿石贸易一些痼疾的根源所在。

  警示贴

  监管部门可能出重手

  “间谍门”事件还仅仅是个开始,以中钢协为代表的监管部门近期的种种动作已经明确表明,是时候痛定思痛,对行业痼疾下重手了。

  一条线是,自首钢高管谭以新被警方带走调查后,对行业“内鬼”的调查线路开始逐步展开。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十几家钢铁制造和贸易企业正逐步接受调查,中钢协在此中起到了辅助配合的作用。

  另一条则是继续整理铁矿石进口资质。中钢协从2005年开始就对铁矿石进口资质进行缩编。目前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已经从2005年超过500家,减少至112家,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国企。

  记者昨日在中钢协的网站发布的通知中了解到,7月29日至30日,中钢协将在北京召开三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全体常务理事和全体会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届时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将作协会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强调,每个会员单位正式参会人员不超过2人,“严禁无关人员参加”。

  相关事件

  中铝注资力拓失败始末

  2008年2月份,中铝公司曾联合美国铝业公司闪电出手,耗资近140亿美元,获得了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约占力拓集团总股份的9%)。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再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向力拓集团现金注资195亿美元。随后,中铝公司通过国内银团贷款做好了充足的资金准备并多方努力希望推进此项交易的完成。

  然而,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却宣布撤销对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单方面撕毁了合作协议,并决定通过向市场配股的方式筹资。同时,力拓方面还表示已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业务达成了协议。

  7月1日,遭到“背叛”并因此陷入被动局面的中铝公司无奈决定参加力拓此次配股,再度耗资15亿美元以维持其在力拓集团的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各方最新回应

  □商务部发言人:力拓间谍门只是一例个案

  据国家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15日例行发布会上回应力拓“间谍门”时表示,力拓员工涉嫌窃取国家机密被拘捕一事总体看是一个个案,也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体现。

  有记者问,力拓间谍门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澳大利亚方面已经有四位部长对此发表言论,商务部认为这个间谍门会不会影响铁矿石的模式,会不会影响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信心和中澳的经贸关系?

  姚坚回答表示,关于力拓员工涉嫌窃取国家机密被拘捕一事,我想跨国公司应该遵守驻在国的法律,这件事情总体看是一个个案,也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体现。

  关于铁矿石谈判,姚坚表示,中国是国际铁矿石贸易的重要进口方,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60%的份额。前三年铁矿石贸易价格持续大幅增长,对中国的钢铁企业经营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中国钢铁协会牵头有关企业参与铁矿石谈判,争取一个比较符合中国企业利益、符合中国这样一个进口大国地位的价格。据我们了解,铁矿石谈判还在进行之中。

  姚坚表示,铁矿石谈判模式是多年形成的,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渠道和模式,我想还会进一步延续。中国商务部会继续支持行业协会和铁矿石供应商,进行下一步谈判,促进中国和澳大利亚在铁矿石谈判中早日达到一个平衡的、合理的、符合中国铁矿石贸易大国地位的价格。

  □宝钢辟谣:与“间谍门”无关

  针对国内外一些媒体的传言,宝钢集团15日发表声明说,截至目前,宝钢与“力拓间谍门”事件无关。宝钢也无高管受到调查或协助调查。

  □力拓方面:对中国的铁矿石业务未受影响

  7月15日,两大铁矿石巨头力拓(RioTintoLtd。)与必和必拓(BHPBillitonLtd。)同时表示各自在中国业务照常经营。力拓发言人IanHead表示,他们向中国铁矿石的发货进度没有受到(员工被捕案)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铁矿石出口业务一切正常。

  之前有媒体称,在中国上周拘留力拓四名员工后,力拓和必和必拓已经暂停对中国的铁矿石现货出口。IanHead对此表示称,这则报道“并不准确”。

  关于铁矿石谈判一事是否会受到此事的影响,力拓拒绝评论,但必和必拓则表示“谈判正在进行之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