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克鲁格曼:未来三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

克鲁格曼:未来三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
  2009年5月11日,由华夏时报和民生银行主办的“非凡财富”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活动召开。图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石贝贝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本周初开始“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之行,在北京、上海两地就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美贸易不平衡、中国经济转型等话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全球经济危机还将持续4-5年,而目前应对危机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一个世界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在中美贸易经济关系方面,中国应创造更多的内需,美国也应积极扩大财政赤字,这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问题,在所有贸易盈余国家与贸易赤字国家之间都存在此类问题。

  克鲁格曼同时表示,未来三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或过渡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都将在这段时期内发生。

  10年前预见此次“噩梦”

  “美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利率降至零、甚至零以下,一次是大萧条时代,一次就是今天。这是很难想像的,当然我已想到这可能会发生,这是我的噩梦,10年前我就做了这个噩梦。”克鲁格曼说。

  克鲁格曼认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近20年并未出现重大的经济危机,即使10年前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也不过是世界经济中很小一部分,当时经济出现一些衰退但并不很严重。大部分人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中央银行能够处理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通过出台降息、增加货币供给等政策来解决问题。

  然而,降息是有限制的。克鲁格曼表示,面对当下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在采取零利率政策后,只能尝试采取其他的政策措施,比如降低短期借款利率、购买美国国债、两房和保险公司的债券等其他资产。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刺激政策可以提供缓冲、使得衰退不会发展太快,但目前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已达极限。

  克鲁格曼说:“我担心整个世界经济会重现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即不会进一步下滑,但复苏困难。”克鲁格曼承认自己对世界经济前景确实很悲观,“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经济将处于低谷,全球经济危机还将持续4-5年。”

  在克鲁格曼看来,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走出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大量出口、形成巨大贸易盈余。然而,此次情况会不同。此次经济危机使得全球深陷其中,单个国家难以通过出口来挽救经济。

  对于股票市场,克鲁格曼认为,股票市场并不一定告诉你有关经济未来展望的所有消息。股市的大跌并没有预示着经济的衰退,股市的大涨也没有预示经济的成功。近年来美国6次大规模股票市场的上扬,都没有正确地预示经济复苏。

  在解决此次全球性危机方面,克鲁格曼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一个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G20峰会并不能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我非常希望看到一个全球性的宏观经济组织来起作用,但是一个新机构的成立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讨论,短期内还必须依赖G20峰会。”

  中国经济转型应马上着手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于中美贸易关系的前瞻,克鲁格曼认为,美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需求都将非常脆弱,中国对美国消费品的出口很难短期内大幅复苏。

  克鲁格曼分析表示,美国过度举债、支出大大超过正常水平,美国已不能再承受太大的消费,不能再成为一个依靠举债来消费的国家。中国也不能再期望依赖于美国进口中国的产品而给中国创造更多的财富。中国应创造更多的内需,美国应扩大财政赤字,这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问题,所有贸易盈余国家与贸易赤字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此类问题。

  克鲁格曼一直认为,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并非源于比较优势,而主要与中国政策相关。克鲁格曼说,中国本质上应当是一个资本进口国,但是由于金融政策变成了资本输出国。中国目前贸易盈余占GDP比例为10%,就说明了很大的问题。当世界经济恢复的时候,中国应当充当一个不同的角色、不再是贸易大国,相反,中国内需会大幅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很难说上述情况何时会发生。

  对于中国从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所需具体时间,克鲁格曼认为,想要通过出口来恢复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太可能的,中国需要马上开始着手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未来三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或过渡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等都将在这段时期内发生。

  克鲁格曼认为,目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是美国和欧元区,中国超过它们则需花费很长时间,而此次危机不太会改变世界格局。在人民币国际地位方面,克鲁格曼认为,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可能会发生在几十年之后。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