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继铭:人民币国际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 14:25  《中国金融》

  一国货币逐渐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的过程中,本国资产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上升,因此包括股票、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有望受益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哈继铭

  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可能性

  货币国际化是受市场需求和政府推动双重力量决定的。影响一国货币国际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国经济规模、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性以及本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是否具有大量逆差则不重要)。

  经济规模。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因此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美国的情况尤其显著,其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世纪初的10%上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带动美元地位于上世纪20年代超过英镑。日本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7%上升至1988年的16%,也带动日元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储备货币之一。Chinn and Frankel 2005的研究表明,主要货币发行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每上升1%,短期来看会相应地造成该货币在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上升约0.1%,长期则会上升2.2%。

  贸易规模。国际贸易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货币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进出口量占世界贸易规模的比重。除了贸易总量,在进出口贸易中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和使用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的需求量。按照国际惯例, 在发达国家之间, 大部分贸易都是以出口方货币计价;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或者是美元这样的世界货币。

  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程度。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备三个特性:调整性、流动性和可信性。可信性指的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保值程度,而能够衡量货币可信性的指标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通胀越高,则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损失越大)以及其名义有效汇率波动程度(波动性越大,则持有该货币的风险也越大)。

  金融结构的完善和货币的可兑换性。要取得国际货币地位,一国的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必须开放且高度发展。以日本为例,其政府为提升日元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中,放开欧洲日元市场和建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如降低准入限制, 实行永久性租税政策) 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为了适应日元国际化的需要,日本政府先后放开了政府短期债券市场和贴现短期国债市场。日本于1986 年建成东京离岸金融市场, 到1990 年, 非居民的日元交易量就从192亿美元飞速增加到2150 亿美元, 占非居民货币交易量的比重也从21.6%上升到43.4%。

  对比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已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10%),这两项均达到世界第三位,超过了德国、英国。中国已成为亚洲区内多数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因此从经济规模角度来看,国际对人民币的需求已存在。此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汇率保持了稳定和强势,使得国内通胀率与汇率波动性在主要国家中都处于低位,增强了人民币的可信性。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此外,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理应得到提高,包括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和投票权,以拥有更大的规则制定权。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中占比仅有3.66%,远低于经济规模相仿的日本、德国(各占6%),以及经济规模小于中国的法国、英国(各占5%),只略高于荷兰和比利时等国(见表1),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匹配。

  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已具雏形。人民币在周边一些国家已经很有信用,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都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国际化正是从贸易结算使用日元开始的)。

  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动双边货币互换。截至2009年4月中旬,已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资金可用于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已在香港设立,自2007年6月开始内地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参考美国、日本等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可以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较大,目前仅刚刚开始。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

  享受国际铸币税

  每一个发行法币的政府都可以不需任何补偿地用纸制货币向自己的居民换取实际经济资源,从中攫取发行货币所产生的特定收益。这部分由货币发行主体垄断性地享受“通货币面价值超出生产成本”的收益,就被定义为铸币税。而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后,货币当局所获得的铸币税收益不仅来自于居民的货币持有额,也包括非居民货币持有部分。货币发行国的通胀越高,这一国际铸币税的收益就越高。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就意味着中国可以从国外储备国获得无息贷款。

  拥有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可提高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甚至可利用发行权来影响储备国的金融经济,并提升发行国自身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为外贸和对外投资活动提供便利

  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就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和便捷,因此货币国际化也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交往创造方便条件,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改善贸易条件

  IMF的研究曾指出,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某一国际货币,每一单位的该货币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也随之上升,使得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贸易条件得到实质改善。

  为本国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收入

  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本国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为该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推动作用

  无论是19世纪的伦敦、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还是80年代的东京,在其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国股票等金融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进而树立了该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极大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也会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货币国际化对于资产价格的深远意义

  一国货币逐渐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的过程中,本国资产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上升,因此包括股票、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有望受益。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给中国资产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周小川行长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提议发表之后,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预期立即改观,从此前的看贬转为看升,而作为海外投资中国的窗口——香港,近期资金显著流入,导致港股近期也大幅上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