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4月17日电 最新一期《中银经济月刊》发表研究报告认为,美国作为这次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源头,其信誉和实力受到削弱,作为全球最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也受到重大挑战,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前景值得探讨和分析。
报告提出,国际储备货币被全球各政府和机构大量持有,同时也是国际商品、贸易和金融资产定价、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在现时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约三分之二的比重,但其相对地位则持续下降;欧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飙升很快;英镑的地位也有所回升;日元的地位则持续萎缩。
回顾历史时报告表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取代英镑,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比重一度高达85%,有一些实体和制度性原因,包括全球经济和贸易版图的变迁、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成立、纽约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深化、美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美国政府对兑换黄金的承诺等。同时,这当中也有英国高通胀及英镑屡次贬值等政策和市场原因。
至于德国马克和日元战后始终未能正面威胁美元,报告将此主要归结为政策因素,即德国央行以控制通胀和汇率稳定为首要目标,曾长时间严格控制德国马克的货币供应量和实行资本管制,日本更是长期干预日元汇率以支持其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结果令美元坐享其成,其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远高于其经济地位。
报告在展望未来时认为,由于这次经济危机严重削弱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继续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继续下滑是市场的普遍预期。
在探讨替代货币问题时,报告表示,欧元长远的潜力最大,因为欧元区与美国的经济规模相当,而货币和财政纪律亦较美国更为严谨,只是其规模效应需要更长时间来形成;日元的情况则不乐观,因为日本要做出停止干预日元汇率、政府财政重回审慎之路的调整,难度甚高。
谈及市场认为长远最有机会提升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人民币时,报告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并不困难,但若要有效挑战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就需要有根本性的、风险极大的改革来配合,包括人民币实现可兑换,解除资本管制,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定价、交易和结算的货币,人民币资本市场全面开放且有足够深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从出口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等。这当中的风险与回报需要仔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