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谨防误解人民币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 11:16  中国经济时报

  中美新近在货币“国际化”方面的有所作为并非非此即彼的争斗,而是减小短期和中长期体系风险的共同施力

  程实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近日美元和人民币各自在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结算方面的有所作为似乎让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阳关三叠”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G20之前的“第一叠”慷慨激昂,围绕着中国央行理论思考的“三(三篇署名周小川行长的文章)加一(一篇署名研究局的文章)”,各国政要和市场人士对“美元去留和改革走向”争论不休;这种百家争鸣的喧闹于G20之时的“第二叠”戛然而止,在抛给IMF和全世界一个1.1万亿美元大礼包的同时,高端峰会却几乎没有留下关于主流货币取舍的只言片语;而G20之后的“第三叠”似乎又转向了浅吟低唱,美国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在“货币国际化”的实际行动中暗暗发力,4月6日,美联储宣布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签订近3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4月8日,中国则决定在上海和广东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一时间,“金融战争论”的爱好者似乎又找到了热议美元和人民币激情角力的最新素材。在他们看来,两种“货币国际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一边是现有霸权货币的誓死抵抗,另一边则是未来新贵货币的锋芒初露,在争夺核心地位的道路上,美元和人民币的发展战略没有交集。但在笔者看来却是恰恰相反,中美两国最新的货币“国际化”战略并非南辕北辙,而是期限互补、面朝同一个方向。

  从美国角度看,加强美元的货币互换有利于短期内减少国际货币体系的现有风险,包含美元兑主要货币双边汇率大幅波动的汇率风险,以及离岸市场美元供不应求的信贷紧缩风险。美元夯实其“国际化”基础的此举可谓正逢其时:一方面,美国经济、金融的新矛盾导致美元波动性潜在加大。受美联储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历史性买入中长期国债的影响,美国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莫名其妙地出现了长期通胀预期;与此同时,于2009年经济负增长的大趋势之中,3月底和4月初的美国经济数据,特别是房市数据出人意料地呈现出好转迹象,与市场普遍判断相去甚远。作为折射美国经济、金融基本面的货币“棱镜”,美元汇率在新矛盾引致的不确定性影响下可能将更容易大起大落,此时加大互换规模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汇率风险防控。另一方面,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的能力潜在下降,据4月10日的最新数据,美国2月的贸易逆差仅为260亿美元,创10年新低,贸易逆差的下降意味着美元自动“外供”的总量下降,此时加大货币互换将有助于弥补离岸市场的美元缺口,避免信贷紧缩的恶化。

  从中国角度看,推进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利于中长期内减少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风险,主要是主流币种地位与经济、金融全球对比变化相背离而产生的结构风险。根据经济学家的学术研究,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标,即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支付和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指标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变化息息相关。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存在些许滞后,2008年中国GDP的全球占比约为7%,贸易规模的全球占比约为10%,而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却几近于零,中国在IMF投票权的占比则仅为3.66%左右,特别提款权占比也仅为3.72%左右。仅从中国数据就能看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不兼容性”,失衡的体系结构放大了发达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对全球产生的影响,这种结构失衡导致的“正反馈”效应某种程度上正是次贷危机波幅扩大,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而人民币推进“国际化”进程,特别是以区域化方式走向国际,不仅能够满足周边区域内不断扩大的人民币外部需求,还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结构风险的缓解,对中长期的体系优化不无裨益。

  由此可见,中美新近在货币“国际化”方面的有所作为并非非此即彼的争斗,而是减小短期和中长期体系风险的共同施力。进一步深思,为何以“金融战争论”者为代表的部分市场人士会将“角力”和“竞争”作为主要切入点呢?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可能是部分市场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存在误解。

  何谓人民币国际化?部分市场人士将其理解为“人民币取代美元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在笔者看来,国际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人民币货币地位的上升,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流货币之一,在超主权世界货币的基础构成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而并非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这个看似突兀的结论其实与人民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从长期来看,单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再能够带来所谓的“霸权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单极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方向相矛盾,世界经济结构在长期发展中日趋多元化,任何单一经济体在经济领域都难以具有绝对霸权地位。而且,单极体系本身存在较大缺陷,霸权国能够提供稀缺的国际社会公共商品,引导政策博弈趋向协作,并化解局部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霸权国尚有余力顾及全球,并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体利益优化。但一旦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于霸权国,那么霸权国将难以担负起维系体系运转的责任,而且此时其个体利益体现在通过霸权来向外分散风险,这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全局稳定的整体利益存在巨大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将导致危机从局部扩散到全局,另一方面也将深刻动摇霸权国的霸权地位。因此,多极化的客观发展规律注定未来世界货币“超主权”的本质属性,不仅是人民币,任何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恐怕都难以实现长期的体系稳定。

  结合长期趋势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美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举措实质上具有互补性,并非货币战争的一个分战场,而人民币区域化则是国际化循序渐进、务实前行的必要一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