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国务院发布深化医改意见 > 正文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韩洁)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6日向全社会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也于7日正式公布。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医改方案一大亮点是将政府增加投入与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在增加卫生投入的同时,投入机制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
根据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未来三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刘尚希说,这次医改大规模增加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是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相连的。在转变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是政府卫生投入机制。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收支管理制度等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
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以保证城乡居民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对于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将加大投入。但是,加大政府投入,并不意味着吃大锅饭,什么都由政府‘包’起来。”刘尚希说。
他指出,新医改方案强调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概括起来就是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其中既有激励,也有约束,关键在于一个“核”字。
一是要核定工作任务。依据基层卫生机构现有能力、辖区人口情况以及历年状况,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是要核定收支情况。在核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其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经常性支出,按一定标准,如依据任务目标的数量、质量及成本进行核定;同时核定服务收费,如来自医疗保障的付费和个人的付费等。这样,通过测算得出一个“标准收支”,这个标准收支成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补助预算的依据。
三是绩效考核之后给予实际补助。对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其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收支差额由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可以预拨部分资金。同时要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并决定实际拨付的补助款项。
刘尚希说,对于绩效好的机构,其实际收支差额小于标准收支差额,但预算补助不减,这就形成“干得好的多得”的激励机制;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其实际收支差额大于标准收支差额,但预算补助不增,甚至还要核减补助,这就形成“干得差的少得”的约束机制。
他强调,这个激励约束机制是在政府财政承担“兜底”责任的前提下发挥作用的。这意味着财政“兜底”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努力程度相关联的,不考虑努力程度,单纯的“包”只会导致“养懒人”,导致低效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教训在今天应该吸取。
此外,长期以来,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上。对此,刘尚希指出,确实曾有一个时期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被忽视了,这方面的投入低于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但2003年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2003-2008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7.7%,这个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刘尚希说,根据新医改方案,随着医改的深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实现两个“逐步提高”,一是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二是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