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知青:从上山下乡的历史中走来(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17  《中国商界》杂志

  何瑜:当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多数人是高高兴兴走的。我们那代人带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像毛主席诗词里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经历那个年代的艰苦磨炼,这批人回城后成为社会的中坚,有许多人经过自学成为各领域的栋梁、各行业的精英,就是因为有那种观念和志气。那种观念和志气,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那种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在城市是培养不出来的。

  中国商界:大批知青同时下乡,对当时农民和农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农民的心态是怎样的?

  何瑜:当时知青下乡是不平衡的,不是说都去农村,我太太是去的农场,有的是去军垦(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地方层次不同,军垦也许条件更好一些,农场相对要差一些,我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是最艰苦的,生活没有保障。我在农村插队从头到尾共7年,从18岁到25岁,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我最后是融入到农村了,当时做过生产队长、政治队长、专案组组长。现在一些文艺作品反映知青生活的,都与我们有一段距离。当时知青到农村时,农民是不欢迎的,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土地是有限的,我们去的时候,等于是说要分农民的资源和口粮。

  我们那个村子不大,在公社里是最小的,去了十七个知青,每年要分农民的口粮。刚去的时候农村非常穷,最穷的时候一个工分是一毛七。感觉印像最深的是秋收后粮食上秤分的时候,农民的那种眼神和心情,包括分给我们知青的东西决不是最好的。我现在非常理解,我们等于是吃农民的饭,他们内心里并不是很欢迎。但这是政府的政策,一个县分多少,一个村分多少,那都是上面批发下去的,你不能不接受。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农村里经常发生一些知青与农民的冲突和矛盾。

  中国商界:在那个城乡差别巨大的年代里,从一个大城市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乡村环境里生活肯定非常不适应,也会遇到一些令人终身难忘的事。

  王春生:我说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按东北的习惯,白雪皑皑的严冬季节是要在暖炕上叼着旱烟袋“猫冬”的。但在“文革”极左思潮还没结束的年代,提出的口号是:“变冬闲为冬忙”。主要的工作就是白天把猪、马、牛、羊冻成冰坨的排泄物用大镐刨开,晚上由拖拉机拽着爬犁运到地里。当时我年仅15岁,居然懵懵懂懂的当上了一连之长。为了以身作则,我带头报名参加了夜间送粪的行列。

  那是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滴水成冰,室外温度摄式零下48度。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我带领女排12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前往离驻地一里开外的猪圈铲粪装爬犁。酷寒难捱,我看送粪的爬犁车还没返回,便命令女排的姑娘们到猪产房去取暖等候命令。在那个冬季里为了保证猪崽的存活率,全分场最温暖的地方就是猪产房。虽然骚臭气冲天,但烧得热气腾腾。十几个姑娘在我的一声令下,高兴地蜂拥挤进了那骚臭难忍但温暖无比的“庇护所”。我一人则孤零零地留守在粪堆旁,等待拖拉机的返回。

  天实在是太冷了,为了保持热量,我拼命挥动大镐雨点般地砸向冰粪坨。此时的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万籁俱寂的旷野中只听到我的敲镐声。敲着敲着,我的第六感官突然感觉到了异常。我警觉地抬起头来,看到远方有一些小亮点。我暗自告诫自己“不会是狼吧”?我猛然想起分场老干部曾经提起过:狼群在冬天没食吃时,会来袭击牲畜。前两天还吃了大队的几只鸡。我定睛仔细观察,只见小亮点越来越多,越来越近,真是狼,还是一群寒冬的饿狼!我的妈呀!我顿时浑身打了一个冷战,头发根都竖了起来。我不加思索地朝猪圈方向喊了起来:“快来人啊”!但是呼喊声音还没落,就早被呼啸的寒风和空旷的大地吞噬得无影无踪。这时我唯一可做就是:自卫!我抱起大铁镐,一个箭步跨上了仅3米高的粪堆顶部。此时,狼群逐渐向粪堆靠拢,二只、四只、六只??好家伙足足有十几只,每只狼的眼里都泛着绿光,在黑夜中一闪一闪的。它们就这样看着我,我斜抱着镐看着它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管你们谁先上来,我今天和你们拼了。就在这短暂的僵持过程中,远方的地平线上射来了一道光芒,那是拖拉机从地里送完粪返回的灯光。我的心中顿时升起了一丝希望。随着拖拉机引擎轰鸣声和灯光的由远而近,狼的包围圈也逐渐向远方散去。当师傅下车来时,我早已像一滩稀泥倒在了粪堆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令我每每想来还会后怕,如果拖拉机晚回一分钟,我的命也许早在40年前就交代在莽莽荒野中了。但也正是有了这与狼共舞的日子,使我此后40年的抗挫折能力和幸福感比一般人强。因为死亡都曾经经历了,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呢?

  中国商界:?40年过去了,那段经历仍然在你们心里萦绕。现在回想起来,你们如何看待那段历史?

  何瑜:现在的舆论包括回来的知青,回忆都愿意回忆美好的,很少去分析负面的东西,国家的浪费、知青青春年华的浪费,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没有人去谈及。我们公社知青40周年聚会,大家说了几句话,回忆难忘时都说教育了我、锻炼了我,可能很少说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40年的艰苦教育给下一代,告诉他们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个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

  王春生:今年3月份是我们下乡40周年,我们这些知青战友将会在上海有一个聚会,来纪念和回忆我们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40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许多知青回城后继续不屈不饶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努力奋斗,但终因各种欠缺而被历史进步的车轮落得很远。其中很少一部份知青回城后取得了成功,确也得益于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磨炼。

  中国商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先富人士中悄然兴起,他们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和饱受污染的环境,到乡下购地置房,自种有机蔬菜,享受田园生活。这被称为“新上山下乡”,谈谈你们的理解,与原来的上山下乡相比,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

  何瑜:我理解新上山下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应届毕业生下乡,一个是有钱有闲的人到乡下去生活。这个在我身上也体现了,我在11年前就在怀柔水库旁边买了一亩地,北京刚富起来的演艺界人士在那做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了。我选的地方非常好,离怀柔水库也就100米,旁边全是果园,处在怀柔水库的一个半岛的岛尖上。一切似乎很好,但有一个令我非常头痛的问题,就是说,有钱有闲的人到农村去,除非是开发商开发成片的居住项目,那相对没有问题。如果是个人单枪匹马去租地或买地,在那建庄园或别墅,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这与我们当年下乡时遇到的问题相似,那就是农民也不是很欢迎。他有一种心理作用,改革开放了,你城市里人挣钱了,你到农村占地,你有钱你买,他没钱,心理不平衡,所以他就给你找麻烦。当然如果你是带着项目和资金下乡的,农民的态度又另当别论。

  王春生:“新上山下乡”这个点你们选得很好,但要做出深度也不容易。我认为新、老上山下乡有三个不一样。一个来说,新的下乡跟老的下乡目的不一样。那时候下乡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是城乡一体化,是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农村,下去的人地位提高了。像这次我们去美国回来感受很深,洛杉矶周边那块有八十多个城市,你找不到哪是农村哪是城市,就是我们说的消除城乡差别,人家已经做到了。

  第二个是下乡的心态不一样,那时是没有选择的,工作没有分配,老66、67、68届全都下乡去,现在我们有选择了。

  第三个来说是农民态度不一样,农民当年是不欢迎的,中国人多地少,我都没得吃,你来干什么?现在农民大都是欢迎的,年轻农民都进城了,剩下的是老弱病残,地都空了,现在提城乡一体化,出现了空档,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到农村去把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使愿意下乡的人的价值得到提升,在那里可以开辟一个广阔天地。

  何瑜:城乡、工农差别还是很大,新上山下乡是一个好的开端。缩小差别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也许是一代、两代、三代,现在才开始。

  中国商界:我们为什么要做新上山下乡?正是考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国农村问题怎么去解决?现在人们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跟过去的那种政治运动完全不同了。这是一种自发的产业发展趋势,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未来最广阔的市场在农村,这里可做的事情很多。现在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先走一步,这些国家为什么对气候问题那么关注呢?实际上是其民众的知识文化程度已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可能发展中国家这种观念还不是被普遍接受。中国经济越发展,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就越强烈,所以已经发展到这一程度,需要政府从政策上进行引导。

  何瑜:“新上山下乡”是一个新时代的变革开端,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运动初始阶段,推动这一运动的政府、企业家和学者,要把这个问题更全面、更深刻地想一下,这是不是一个国家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人的观念的改变是非常难的,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需要政府政策措施的推动。这里有一个重新教育农民的问题。原来让有着新文化、新知识、新观念的年轻人接受观念落后、没有多少知识的农民教育是一种倒退。当时的领袖可能是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出台的政策,今天看来,不完全正确。实际来看,谁接受谁的教育?谁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那就要接受谁的教育。现在的新运动是教育农民的运动,让其意识到这一点,这需要农民的配合。如果农民的观念不转变,光靠行政命令去做,长久不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