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范曾假金币诈骗近亿 遭曝光仍安然无恙(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8日 07:07  中国新闻网

  牛井和:“第一批金币有人寻过价,第二批金币也有人寻价。”

  记者:“你给他报的是什么样的价格?”

  牛井和:“我当时问他你是多少钱买的,当时他说多少钱买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增值了我说你永远增不了值。”

  目前,越来越多被骗的消费者纷纷要求双倍赔偿,由于范曾十二生肖假金币没有收藏价值,因此,涉嫌诈骗的企业也开始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销售人员:“我可以跟您考虑,把这个卷重新做一份,用那个宣纸高仿的,然后范曾大师亲自盖的章,到时候给您补一个到时候还退您七千元。”

  根据《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贵金属纪念币也是人民币,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牛井和告诉我们,像范曾十二生肖金币大全套这种由商业机构私自发行纪念金币,不但涉嫌违法,而且这类金币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就是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藏品这些年却生意越来越红火。

  王邦华告诉记者,涉嫌诈骗的企业,利用消费者知识的欠缺和人性的弱点,极力夸大收藏价值,同时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大量散播虚假广告,引诱消费者上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商业模式。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这是借着咱们国家的重大事件,神七飞、天神六飞天这些不法公司,与香港的所谓的金币公司,或者是金币投资公司,制作的假的所谓的金币。”

  除了王邦华介绍的这些,记者在中国金币总公司,也看到这样一些假金币,而中国金币总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宝清告诉记者,生产假币收藏品欺骗消费者,隐藏这巨大的利润,正因为此,目前这类案件也越来越多。

  中国金币总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宝清:“去年公安部也是通报了,这个三起比较大的这个制帽假贵金属纪念币的案件,从这个近几年来看啊,呈现一种这个多发的这样的一个势头。”

  而在电视广告上,记者也看到,像这样号称有28.44克千足金的金牛和五牛图,为了欺骗消费者,也提供了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和一堆的证书。

  王邦华:“基本上都是假的,为什么说它都是假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机构,就算有这样的机构也不可能出这样的证书。”

  王邦华告诉记者,目前之所以骗子能够顺利实施诈骗,原因就是我们的执法环境对骗子太过于宽容。本栏目《王海打假范曾金币》已经播出一周了,但北京中海福文化和饮兰山房两家企业仍然可以拒绝消费者的双倍赔偿,并正常营业,他们使用假发票涉嫌偷逃上亿税款的行为,记者联系相关部门已经4天了,甚至没有人问一下发票号是多少,在北京,这么宽松的造假诈骗环境,实在让人惊讶。

  王邦华:“虚假的产品要想宣传出去,必须通过媒体来做大量的广告,我们虚假广告这块应该是工商部门在管,我们的工商也往往,知道他是虚假广告往往就是罚款,罚完款以后,就不再往下追究,今天罚款明天登,明天登了之后再罚款,罚款、刊登、刊登、罚款,就是这么样的来宣传下去,咱们的虚假宣传品广告,仍然风行天下。”

  而采访中,牛井和也告诉记者,市场环境的治理牵涉多个部门,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很难让人满意,因此收藏市场、礼品市场的诈骗行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规范起来,所以他也建议消费者,不要过分相信各种媒体的宣传,同时在自己有购买冲动的时候,最好能够多听听家人和行业人士的建议,用理智战胜贪婪。

  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商户牛井和:“如果每个消费者能够理智一些,他可能上当的机会就少一些。”

  半小时观察:执法不能“掺假”

  今天,北京中福海文化公司负责人给书画家范曾写了这样一封致歉信。他在信中承认夸大金箔画含金量,误导了消费者,给范曾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负责人在信中透露,夸大含金量原本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目的是折抵巨额的广告费用。

  这位负责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惊人的信息,原来这些年一些媒体上铺天盖地、不厌其烦推销所谓收藏品、高级礼品的广告,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实惠,而全都是彻头彻尾的欺诈,并且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一个个骗局不断地在复制和重演。

  一个靠行骗来牟利的行业怎么能大行其道,越来越红火?事实上,除了骗子们设置的重重陷阱,我们看到他们还享受到宽松的环境和很多便利的条件,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赚取广告费,把版面和时段变成了行骗的舞台,质检部门对形形色色伪造的证书视而不见,民不举官不究,工商部门能让虚假的公司注册地址蒙混过关,骗子公司开具假发票也没有受到税务部门的追究。正是在这些或明或暗的漏洞中,这个靠蒙骗欺诈行走江湖的行当迎来了畸形的繁荣,成千上万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稀里糊涂就当了冤大头。

  而当我们对这起诈骗近亿元的假金币报道后,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还没有一个部门过问此事,骗子公司仍安然无恙。面对这些骗子公司,我们并不缺乏法律武器,现在看来,比虚假宣传和假冒商品更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在执行法律中究竟有没有掺假?(主编:孟庆海 记者:康敬锋、李杰 摄像:陈艳波、樊金峰、樊建恩)(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