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功成:健全的社保体系是社会经济转型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19:04  《中国金融》
郑功成:健全的社保体系是社会经济转型基础
《中国金融》杂志2009年第六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基础——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

  本刊记者 孙芙蓉

  记者: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需要我们相应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实行积极的扩大内需的政策,请您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在有保障、有安全预期的条件下扩大消费需求。

  郑功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从另一角度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的良好机遇。其实中央政府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提出应更加注重内需,但过去30年来已经形成了强势的投资加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使中央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但各地的思维定势以及发展惯性难以适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并未达到预期。

  此次千万亿的政府巨额资金投下去,目的就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强信心。但如果这些投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反而会打击投资信心。相反,如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对某些领域有所拉动,就会增强投资信心。现在国内消费面临的情况是,有消费能力的没有消费欲望,有消费欲望的没有消费能力。不是大家不愿意花钱,而是没钱花或者不敢花。解决的办法,我认为一是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有效利用政府投资拉动就业;二是应当趁此时机建立起社会保障的全国联网系统,解决国人的后顾之忧;三是应加大公共房屋建设,改善民生住房,拉动下游产业发展,恢复长假,发挥地区特色,发展无污染的旅游业,增加地区就业方式等。尤其是要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可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形成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使城乡居民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实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发展。

  记者:您一贯认为我们的劳动所得严重偏低,应提高工资收入,这和促进就业之间会不会存在矛盾?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会不会减少就业岗位,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郑功成:的确,我向来主张提高工资收入。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基石。我们国家劳动所得偏低,所有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只有40%多,世界发达国家能达到60%,新兴工业化国家在50%以上。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必然造成再分配环节上社会保障分配的失衡。所以要调整初次分配的格局,提高劳动报酬,这样社会保障才能走向比较平衡、平等、公平的阶段。所以,收入分配的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说到与就业的关系,现在是一个消费决定生产的社会。从大的宏观逻辑上讲,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收入带来需求,再促进生产和就业。收入与消费、生产、就业具有正相关的逻辑关系。我们看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长期存在的居民收入偏低抑制消费需求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说,国际需求减少导致玩具工厂倒闭。可是,我们农民的孩子有玩具吗?我们那么多低收入家庭,能给孩子买玩具吗?所以,提高国民收入,至少在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均应当是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岗位增长的,这两者并不矛盾。同时,还需要清醒认识到,并不是劳动者收入越低,就业岗位增加就越多。就业岗位的增长与否,从根本上是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的。我国上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就可以创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上个世纪90年代降低到100多万个,进入本世纪,下降到80万个以下。

  我认为,目前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不够,另一方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劳动者数量,要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功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需加强引导,我们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但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此外,农产品深度加工业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第三产业,以家政服务业中的老年人护理业为例,现在有多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能得到满足?我们调查发现,大约20%的家庭需要保姆,而超过50%的家庭需要钟点工,这种需求目前很难得到满足。与此类似的还有旅游业,旅游是中产阶级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消费方式,但是我们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产品供给不充分,抑制了需求。因此我建议,考虑增加长假,不能单纯将其理解为“假日经济”,更重要的是培养新的消费观念,鼓励大家外出旅游。

  记者:请您谈谈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创新的看法以及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郑功成: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了人们适应时代剧变的承受能力,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的机会成倍增加,但生活风险也更大,就养老、失业、意外等各种生活风险而言,过去依靠国家——单位保障制可以解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依靠政府主导的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投入不足、保障不足、制度残缺等问题,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风险保障需求。后顾之忧的繁多既直接影响国民生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也正在影响着国内需求并波及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因此,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仅是促使国民经济由充满风险的外贸依赖型向稳定持续的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要手段与条件,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应当是坚守公平、正义与共享,奉行普遍性、统一性、互助共济、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等基本原则。在责任分担机制下,政府负有通过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来切实解除人民后顾之忧的重大责任,如建立综合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免除国民的生存危机,促进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来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在政府主导的同时,企业与个人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缴费责任,以便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进而化解劳动者的养老、失业、医疗等风险以及动员社会资源包括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因此,对我们面临的各种生活风险,未来不可能再指望某一制度或者某一方面来解决,而是在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的条件下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化解,这一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应该有一个健全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解决老百姓的各种生活后顾之忧,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是现在,要一蹴而就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两年我一直呼吁要构建“两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体系。这之中,三个制度最重要,一是继续深化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型社会救助,这是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这个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就能免除所有人由于生活困难陷入生活艰难的境地。二是免除所有人对疾病的恐惧,现在城乡居民中,不要说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对疾病也很恐惧,必须为此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还要通过有序组合的多元制度的建立,免除人们的老年后顾之忧。应该从制度的层面让所有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指望。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劳动者身上,使得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有所缓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在三大基本保障制度上下功夫。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础上,接下来是怎样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构成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

  记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请您谈谈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郑功成: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有效与否,关键是要看它能够解决多少人的养老后顾之忧。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890万人,比上年年底增加1753万人。这一制度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与退休人员。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目标是越来越清晰了。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标已经明确。要做到所有的人都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际上就是要全民覆盖,首先是弥补制度的缺失,要使社会保障变成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但是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历史差距和分割,现在不可能实现城乡之间养老金一样的待遇,所以要先弥补制度的缺失,然后逐渐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时间表已逐渐浮现出来,中央最近医改方案里提到,未来三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覆盖到90%以上的居民。也就是说,有可能在2011年或者2012年,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

  第二个时间表就是养老保险,最重要的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国务院也给出了时间表,就是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这一制度的统一将使非农行业中绝大多数劳动者获得养老保障。在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央已经在研究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可见,这个时间表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我们期望到2012年的时候,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虽然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平等,但是在制度的层面上可以解决。至于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救助,低保制度主管部门已经提出要实现应保尽保,这作为社会救助里的核心项目,在今年就可以实现。只要低于低保线,就能够获得低保制度的援助。同时,医疗救助、住房救助,还有一些特殊的救助办法,也正在继续探索之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