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软抄底择机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15:50  上海国资

  软抄底更多涉及的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比如技术、人才、市场占有、品牌建设、文化输出等多个层面

  《上海国资》记者 刘虹

  2月9日,北汽福田表示,2009年计划海外招聘数十名一流的技术研发人才,第一站初步锁定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瞄准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人才。无独有偶,2月17日,奇瑞汽车对外证实,奇瑞正在和欧洲的一个汽车品牌进行收购谈判,据称该品牌可能就是瑞典豪华车沃尔沃。在全球汽车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萧条时,中国汽车业的高调出击格外引人关注。

  而此前不久,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亦高调宣布将斥资1亿欧元在欧洲建研发中心。

  显然,在业界大多关注去海外并购一些实体企业、工厂,以及矿产资源的时候,另一些企业却在计划去招揽人才,收购品牌。而后者被外界称为“软抄底”。

  “软抄底”

  怡安咨询大中华区总裁刘渊在接受《上海国资》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尚未见底,其对中国的影响相对有所滞后,受影响程度也相对小一些。对中国企业而言,金融风暴某种程度上对企业加快“走出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刘渊看来,软抄底是与硬抄底相辅相成的。国企“走出去”的很多部署与整个的产业布局相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政府的影子。中国有非常大的外汇储备,在金融风暴中,除购买美国国债外,购买企业股权、参与到实体经济中去,是一种更为理性的选择。

  上海华彩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白万纲对《上海国资》指出,面对金融危机,很多资产的可获得性及价格都给苦苦追寻的中国企业带来难得的窗口机遇期。

  白万纲认为,所谓“软抄底”是相对于“硬抄底”而言的。中国已开始主动出击抄底国际市场。最早是主权基金,摸着“黑石”过河,抄底海外资产已狠狠呛了几口水;接着是资源类企业,铁矿石“两拓”合并失败,“抄底”力拓的中铝集团损折不少。这些市场操作和并购重组可称之为“硬抄底”。从这些硬抄底的教训中,国内企业也认识到,国际市场风险重重,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尚有待加强。

  “而‘软抄底’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风险,是一种进步。”

  白万纲指出,软抄底更多涉及的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比如在技术层面、人才层面、市场占有、品牌建设、文化输出等多个层面上的抄底,往往更具有隐蔽性,比起直接在股权资产上的抄底,相对更易获得成功。

  怡安咨询大中华区总裁刘渊对《上海国资》表示,中国企业赴海外抄底,主要应着眼于3类企业:一是技术领先类企业,二是品牌渠道领先类企业,三是能源类企业。

  他认为,目前关注较多的是紧缺能源资产,寻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补充。而技术领先与品牌渠道领先企业,如产品研发之于苹果、索尼,品牌渠道之于戴尔,这些都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对这两类企业的抄底,也是目前国内企业可重点考虑的。

  而白万纲认为,中国企业能抄底的一是人才(紧缺的高端人才);二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三是市场(伺机占领新市场);四是资源(掌握关键资源);五是影响力(推广中国式企业文化)。

  抄人才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博士对《上海国资》指出,历次国际“人才抄底”行动大都发生在世界经济大波动时期。目前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将不可置疑地加剧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

  他认为,美国政府在科技投入上难以维持原有预算水平,而产业界的研发投资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经济衰退已使得欧美各国出现裁员、减薪等现象,大批高级人才正在寻求就业出路,而这些人才恰是中国企业目前自主创新极其需要的关键性要素。

  白万纲则表示,企业应积极抓住机会引进国际人才。中国汽车企业早已掀起了飞渡重洋招人潮。目前在底特律汽车圈中有约2万名华人,其中不少是国内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刘渊也认为,抄底产业人才,目前对汽车企业来说是个合适的时机。主要应考虑两类,一是产品研发人才,二是精益管理人才。而海外汽车金融人才也可以考虑作为储备,汽车金融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他同时指出,在产业人才方面,除汽车行业外,医药研发、IT外包服务、高科技、物流等行业的企业,都可以考虑适时地赴海外抄底所需人才。

  抄技术

  在技术抄底方面,白万纲对《上海国资》强调,国内企业应从技术的人才储备、研发、市场化、工艺流程、精细化等多个方面,以此次危机为契机,积极探求和寻找获得技术、弥补差距的有效途径。

  “由于技术的敏感性和保护倾向较高,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获取技术,更重要的是技术研发能力,将成为此次企业海外抄底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中集集团出资3000万欧元并购了全球能源行业顶尖设计机构——卢森堡TGE公司,从而获得了过去难求的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

  黎友焕博士也对《上海国资》指出,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对技术的封锁力度可能放松,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少高科技企业岌岌可危,急需补充资金或以技术输出获得利润。

  他表示,西方国家技术创新的源头在中小企业,创新成功则多数为垄断企业所兼并。平时兼并掌握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危机时兼并掌握大量专利技术的大企业,历来是西方企业的基本经验。因此,中国企业应积极到海外筛选适合的技术企业,以兼并的方式直接获得核心技术。

  同时,黎友焕认为国内企业还可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立,或者收购、入股有技术含量的研发企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研发资源,以及风险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走研发国际化道路并获得其“溢出效应”。

  抄市场

  除人才与技术抄底外,市场抄底同样是专家们提出的另一方向。

  白万纲提出,经济危机使得各行业都有谨慎和收缩趋势,这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对坚固的市场壁垒有了突破和建立根据地的良好时机,可以通过投资、收购等行为渗入到之前较难进入或门槛较高的领域,伺机占领新市场。

  黎友焕也认为,国际产品市场供应格局面临重新调整和分配。金融危机弱化了各国企业的高科技产品生产能力,不少西方高科技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严重打击,这为我国高科技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黎友焕还提出了市场抄底的另一方面,即由于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对于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到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绕开贸易壁垒,抢占当地的产品市场份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