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行千亿扶持 加快国际一流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22:11  新浪财经

  3月2日,中国银行与河南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行在未来5年内为支持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2000亿元意向性信用支持,其中力争3年内提供1000亿元支持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

  中行董事长肖钢表示,未来几年里,中行将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指引,对河南省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建设,特别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和“8511”投资促进计划中的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充分利用中行国际化资源优势,更好地支持河南省企业“走出去”,促进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大力支持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是中国银行近年来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履行社会责任的缩影之一。在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征程中,中国银行已经迈出了一步步坚实的步伐。

  追求卓越持续增长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银行

  成立于1912年的中国银行,曾长期作为我国唯一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79年4月,国务院确定中国银行为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特色进一步强化。三十年来,中国银行立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建设一流国际银行,从优秀到卓越,始终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共进步。

  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事业获得了质的飞跃,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2007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9,955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50.64%,连续18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和“中国最佳国内银行”。所有者权益达到4,247亿元,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和股本净回报率(ROE)分别达到1.10%和14.00%,基本达到国际先进银行平均水平。2004年至2007年四年间,累计上缴利税1,664亿元,预计到2008年末,累计上缴利税将超过2003年底国家225亿美元注资,相当于五年时间“再造”了一个中国银行。

  通过优质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作为一流国际银行的品牌价值广受赞誉。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评定中行品牌价值为102.9亿美元,列中国本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2004年7月14日,中国银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唯一的银行合作伙伴。

图一:中行志愿者携手奥运冠军杨扬、王丽萍及北京市民长走迎奥运。
图为中行志愿者携手奥运冠军杨扬、王丽萍及北京市民长走迎奥运。

  一、率先开展体制创新,寻找中国银行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由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变。1999年,中银集团港澳地区12家姊妹行重组,2002年重组后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改革作了积极探索。

  2003年9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安排,中国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首批试点行,并于2004年8月率先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A+H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并为其他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推进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建立良好法人治理架构

  股改后,中国银行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了国际专才担任独立董事,决策变得更加专业、规范和透明。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由管理层负责决策,并设立公司金融业务委员会、个人金融业务委员会以及内控、采购评审等专业委员会,协助管理层促进集团各板块发展及业务管理。

  中国银行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建设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与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自的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

  在经营理念上,中国银行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的方针,确立了资本约束优先、质量控制优先、效益考核优先、战略重点优先的原则,引导全行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通过实施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考核导向,强化了资本约束和质量控制,引导全行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促进资本、收益、风险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

  实施重点地区、重点客户、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确定广东、江苏、浙江等10个重点地区和北京、上海、深圳等40座重点城市,在财务、人员、授信和科技资源安排上予以倾斜。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国际结算、全球授信额度、现金管理、境外银团贷款等业务及产品优势,加快发展海外业务。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建立了以风险调整后收益为核心的重点客户评价体系,客户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末,境内行A类客户信贷资产占比50.6%,比2003年末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严格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将“绿色信贷”经营理念融入到信贷管理流程之中、将环保观念植根到业务经营之中,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投向了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和零售业、教育等行业和项目。

  2004年-2007年,中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长10.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贷款余额为28506亿元,占总资产(59912亿元)的47.58%,资产结构优化。收入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6.40%,在同业中最高。

  注重发挥集团多元化业务平台的优势,推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多业并举。中银香港稳步实施建设亚洲地区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中银国际投行业务增势强劲,定息收益、证券销售、衍生产品等业务同步发展,在境内发债业务中保持领先地位,被评为中国CEO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10大投行”。中银投以战略投资、不良资产处置和不动产投资业务为重点,发展强劲。中银集团保险和中银集团人寿在香港的市场份额继续领先同业,中银保险内地财产保险业务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收购亚洲最大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参与发起中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2007年,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等多元化业务收入占中国银行集团总收入比重突破了10%。

  (三)以客户为中心,深入转变服务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银行实行“四级经营、四级管理”体制。1998年,中国银行开始组织架构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撤销了以专业划分的信贷业务部和国际业务部,根据客户性质分别设立了公司业务部、金融机构部和零售业务部,直接服务目标客户群。

  最近五年来,中国银行按照集约化、扁平化的原则和前、中、后台分离的要求,深入推进境内分行的业务流程整合和机构重组,提升客户满意度。2008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组建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和运营服务总部,整合营销和管理资源,增强客户、产品和服务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完善矩阵式管理模式,强化总行板块对条线的业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业务联动管理职能,以及客户条线和产品条线的管理职能。一级分行继续履行区域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责,对区域整体经营绩效负责。

  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在持续优化网点物理布局,改进网点业务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大了对ATM等自助设备的投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服务渠道,建立起立体化的客户服务渠道体系。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正在运行中的各类ATM设备1.3万余台,柜台业务自助渠道迁移率达到90%。2007年,在业务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银行是同业中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较短的银行之一。中国银行还在中国境内建立了5家私人银行中心、400余家理财中心和超过1000家理财工作室,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标准统一的投资理财服务。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奥运期间,中国银行坚持“追求卓越、客户至上、精细管理、团结协作”,在北京、天津等七个奥运赛区所有场馆和指定地点独家提供金融服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各项现场服务工作运行良好,服务质量获得中外客户一致好评,创下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展现了中国金融企业的良好形象。取得这样的成绩,归功于中国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干部人事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变。股改后,中国银行逐步建立起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人才开发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打破“官本位”,建立起多元化的职位体系,拓宽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二是打破“终身制”,建立竞争性的聘用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三是打破“大锅饭”,以岗位价值为核心,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法,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2005年,中国银行获得由香港《中国人才》杂志颁发的“中国大陆最佳人力资源战略奖”。2005至2007年,连续三次被全球知名雇主品牌管理公司评为“中国最理想雇主”,位居国内金融行业榜首。

  (五)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推进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股改以来,中国银行积极实施“大风险”管理战略,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实行全方位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强化风险政策及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在国内最早实现风险管理的集中化,集中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和风险分类审核。加强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聘请国际专业人士担任集团信贷风险总监(CCO)。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定量分析手段的应用力度。

  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制定《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出台《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办法》,对在险价值(VAR)、基点现值(PVBP)限额、止损限额、压力测试限额等市场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指标(KRI)做出明确规定。初步建立了市场风险的度量体系和监控体系,确立了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框架。加强了对交易和投资账户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主要工具和方法,为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奠定了基础。探索建立操作风险分类框架、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并就操作风险及控制评估(RACA)和关键风险指标等工具开展试点,为下一步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做准备。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银行授信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集团、境内行和海外机构的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均保持“双降”趋势。集团减值贷款余额、减值贷款率、新增减值贷款率、信贷成本分别由2004年末的1183.83亿元、5.51%、3.55%和1.11%,降到2007年末的903.17亿元、3.17%、1.25%和0.31%。

  (六)创新财务管理,率先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1980年,中国银行在我国金融界率先将资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并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规定,列入会计基本制度,为我国在1993年统一实行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4年,中国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对债券进行分类、计量和披露。股改开始后,中国银行历时15个月,顺利完成了2002年至2004年财务报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转换工作。2007年,中国银行因卓越的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获得全球知名营销调查机构颁发的“最佳年度财务报告金奖”。

  为加强成本控制,1998年起中国银行在全行推行“一个城市一个财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上收财务列支权,减少财务管理级次,对成本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预算管理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银行积极适应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披露的要求,开始以分行和业务线两个维度进行预算编制,着力推动总分行的预算管理,探索建立规范的矩阵式预算管理流程,实现中长期计划与年度预算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全行战略目标考核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