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没有抛售,应该有多种原因,技术难度可能在内,但更重要的是,浦发银行在中国银行股里排名是在前3名的。它不属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会太多承担政策性指令贷款,运营灵活度比三大行要好。”周戎分析称。
况且,虽然花旗在浦发银行占比不高,但其在董事会仍有席位。“花旗是可以直接参与经营决策的,而且双方在信用卡方面的合作刚刚开始,没有必要急忙减持,并且即便能够减持,所得亦很有限,对缓解资金压力并无太大帮助。”周戎说。
纵然汇丰和花旗依旧坚定持有,但亦难保今后局势。摩根士丹利日前曾有报告称汇丰需融资300亿美元充实资本金,所以其在交通银行和平安保险的股份能否长期保有,很有疑问。
外资机构纷纷减持后,谁会成为中资银行新的股东?
谁来接盘?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有了答案。
1月13日,市场传出消息,RBS所持中行股票的30%左右以6.5亿美元总价转让给了厚朴投资基金。
厚朴投资是一家在2007年组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始人包括高盛高华董事长方风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原大中华区主席何潮辉、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原联席主管王忠信等人,募资规模达25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淡马锡、法国安盛保险、壳牌石油和高盛集团等海外大型机构。
“事实上,厚朴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资金来自海外,有着国际投资者的视角;另一方面,创始人在内地有着丰富的经验,更了解中资银行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厚朴的进入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而且在它出手后,一些大型基金纷纷询问中资银行的投资机会,市场明显活跃起来。”一位海外投行的资产市场部主管对媒体分析称。
此前,市场亦怀疑中投在暗中接盘。
“在1月中旬,有3天时间,建行交易量明显放大,成交大概14亿元,交易量比以前几日放大1.5倍以上,决不是普通的投资者。应该是以中投为首领的机构。”周戎表示。
市场怀疑中投亦有充分理由,其一,中投旗下汇金公司本来就是中资金融的大股东,负有稳定金融机构的重任,在金融机构遭遇打压之时,接手H股是题中应有之义;再者,1月16日,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农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间隙公开表示,“中投一直在增持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大银行股股份,同时密切关注H股市场上这些银行投资人的售卖行为。”
不过,除中投和厚朴外,市场有意接盘者众。
比如,媒体报道,RBS所持中行的配售股权最终被数10家机构投资者瓜分,其中包括中国人寿。据介绍,整个配售只历时3个多小时,在低迷的市道之下,定单达到了4倍,并且此次配售完全是以私募方式完成。
看来,中资银行已大可不必为股价和资本金担忧。
但是从目前接盘者身份来看,鲜见外资机构身影。而在内地商业银行上市之初,引进战略投资者目的是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包括风险控制和信贷文化。如此一来,是否当初的愿望将落空?
十字路口
据《上海国资》采访银行业内人士,均认为,外资机构进来后对本土银行帮助甚大。
“大的不说,即便小的方面,他们也做得很周到。比如会定期为我们举办讲座,对内部审计和管理、风险控制流程等等,方方面面,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受益匪浅。”一位银行界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他遗憾地认为,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外资机构是会打算长期持股的。“要不然不会这么花功夫。”
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前取得的成功,一赖2003年底开始的那场大刀阔斧的财务重组,政府为其注入巨量资金并剥离不良资产;而另一方面,则是为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最核心的机制是为银行引进合格投资人。应该说,后者对国有银行日后面貌的改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目前,境外投资者退出和中资机构进入,这一进一退中,有市场人士担心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改革是否停滞不前。
“我们还是希望能保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要因为中投等机构增持后有什么变化。”周戎表示。
“本来政府应该淡化直接掌控这么多银行和企业,银行既然上市,也应该股权分散,让资源自由配置,如果这次外资机构退出,而进来的是政府背景的机构,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位银行业高级分析师对《上海国资》表示。
中国银行业似乎又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