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中国经济闯险关 保八战已提前打响(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1日 23:43  赢周刊

  中国经济出现反弹势头

  最近的多种迹象都显示,接连多个月放缓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反弹的势头;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在短期内仍然存在种种隐忧,需要审慎以对。

  中国经济近来传出的好消息到了最后都被证实为“虚火”,但这一次应该是例外了。我们今次在隧道中看到的曙光,不再是来自下一班列车的灯泡,而是真正从隧道出口照射进来的光芒。

  尽管2008年12月的贸易统计数据继续恶化,但在今年1月14日,投资者被另一组数据所吸引着——银行贷款和货币供应在去年12月都录得大幅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供应量分别增长17%和9%。经济学家认为,上述数据反映了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维持增长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数据公布后,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应声反弹了3.52%。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迹象显示,中国经济的放缓已经到了尽头,例如,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和交易量都已经开始反弹,钢材的交易价格亦开始缓缓上涨。里昂证券分析员安迪洛曼亦指出,在经历了四个月的下跌后,中国去年12月的用电量首次出现了回升。

  安迪洛曼认为,数据显示中国的季度工业用电趋势意外地避免了出现崩塌,这是投资界所乐见的。他预期,中国的经济将在三至四月期间出现持续上扬的势头,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的4万亿救市措施会开始落实到具体经济,例如许多基建项目会开始动工,钢材和水泥的需求将会大幅上升。

  然而,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了反弹势头,但短期内并非没有隐忧,例如有经济学家质疑,去年12月银行贷款量的上升虽然振奋人心,但亦存在银行把贷款标准降低,导致将来出现呆坏账上升的风险。另外,去年12月的进口和出口量连续第二个月下跌,显示海外和本地的需求仍然受压。

  刺激经济力度可再加大

  鉴于经济下滑形势严峻,有人总结为“五急”:民工失业、民企停业、股市大小非出笼、楼市调整和地方财政紧张等。无疑,2009年中国将要面对多种经济问题,但压力便是动力,为求解困可成为加快发展、改革及结构调整的契机。如能善加掌握,则经济日后可以更佳状况走出低谷。

  中央推出的财政投资引导复苏方案,若实行得当应可把发展大步推前,并由配合结构调整令总体经济效益更高。农村更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当1990年代末期经济放缓而须予刺激之时,政府便曾大举投资农耕,特别是拨出数百亿元来改造农村电网,由送电入农村来改善其生产及生活条件。这次刺激经济方案,又将令农村再度受惠,首批千亿元的中央投资中,有291亿用于农、林和水利等项目上,如农村饮水工程占50亿、水库除险加固30亿,和灌区改善30亿等。饮水工程完成后,可解决157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些工程的建设除可于即期创造就业,及拉动建材、机械等行业的生产外,还有利于巩固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基础,令走向新农村又迈进一步。

  地方上亦同样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而各地亦正积极掌握,提出的发展计划已逾10万亿元之巨。当然,地方项目或有鱼龙混杂之嫌,对此必须去芜存菁,既保护地方的积极性,又可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以广东为例,最近省委会议提出10项促进发展措施,尤为突出的有:(一)在今年投资3000亿建设200个重点项目,带动全社会投资1.3万亿。(二)出台涵盖重工轻工等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三)力推促进省内区域平衡发展的企业及劳力“双转移”计划。(四)污水及垃圾处理的环保基建项目等。可见,广东在扩大经济总量时,已结合了产业、区域和环保等方面的发展宏图,在经济增量的同时提升其发展水平。

  政府现在把经济复苏的希望,相当大的押宝在促进内需、促进消费上面。而中国在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政策方面有着充分的空间,所以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不能让税收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更不能令其成为压死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政府应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企业进行减税,从各方面减低税率,以减轻国民和企业的负担,特别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都能够轻装上阵,增加在世界金融大潮中的搏击能力,以抗击世界金融海啸。与此同时,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