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富士康遭遇极度深寒 郭台铭瘦身突围(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14:45  时代周报

  危机被股票市场放大后,鸿海甚至出现了资本供血不足。2008年10月,鸿海董事会通过了批准发行新台币120亿元公司债的计划,这次发债所得被作为运营资金及偿还短期债务。

  鸿海落难,旗下企业日子也不好过。面板厂群创今年股价跌幅在家族中排名第一,过去一年市值减少达2747亿新台币。另外,鸿准、建汉、广宇过去一年市值也分别缩水新台币1612亿新台币、145亿新台币、231亿新台币。合计鸿海家族五家公司今年市值总共蒸发了新台币1.51兆新台币。

  招商证券张良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富士康的困难不是资金问题,是订单问题 ,金融危机的冲击是系统风险,对鸿海不是致命的。

  长期研究富士康的业内专家徐明天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鸿海精密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EMS企业。“只要还在生产电脑和手机,鸿海就不会倒,鸿海的问题就是自身太大了,管理上、人才上不好突破。”徐明天说。

  有人士称,鸿海目前所遇到的难题,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有,长期来看,鸿海独特的代工模式不会有大改变。

  瑞银台湾证券一严姓分析师称:“模式是好,不过富士康太大了,发展空间有限。此外,虽然富士康成立了智能电话业务团队,但缺乏经验,2009年不大可能获得大笔订单,而且该业务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厉害。”

  对身家缩水,股价暴跌,郭台铭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2008年最后几天,郭台铭在内部会议上回答员工关于财产缩水3/4的问题时调侃称“你打不打麻将,打麻将就知道,一般打八圈,现在对我来说第二圈还没打完,不到最后谁知道输赢多少钱,而且我的财富就是你们这些干部,这些人才,今天你们都来了,谁说我的财产缩水了”。

  对于明年,郭台铭警告:“前景比大家想像的还要坏三倍,最坏的时候还没到。”

  全球突围,谋局中国

  据外媒报道,鸿海集团为求开源节流,除削减明年营运费用预算2成之外,因中国大陆的内陆三线城市提供优惠税制,近期将展开员工大迁移。其内部规划,深圳龙华厂员工将由26万人降至10万人,转向湖北武汉及山西晋城等地。

  另据记者了解,早在2008年6月份,富士康已经和厦门市政府签订了协议,郭台铭选择厦门海沧开建新的光电王国。事实上,在深圳的富士康有很大一部分产生已迁移到厦门。富士康已经和早已扎根在厦门的戴尔形成产业链衔接,而原先本已打算搬离厦门的戴尔由于富士康的到来而最后选择了留下。

  但是,依靠“成本”和“规模”驱动的富士康扩张路径正在遭遇“天花板”,甚至继续扩大规模的结果就是高风险,这显然不是低毛利率的代工企业能够承担的。

  富士康必须转型,郭台铭目前已走在转型的道路上。

  由于鸿海的代工模式是跟随客户走,客户在哪里,鸿海就会在哪里设厂。

  去年7月份,郭台铭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伴随客户的脚步,鸿海也积极全球布局,其重点主要在“金砖四国”,四国中,中国早已成为鸿海的生产重镇,而印度、俄罗斯、巴西则是近年来鸿海努力经营投资的新目标。鸿海集团近年来持续加码中国投资,除广东龙华厂已成主要基地外,鸿海集团布局几乎遍及中国,达到17个城市左右。

  迄今为止,富士康建立了深圳、昆山、烟台、太原四大事业中心区,尽管在北京、上海、淮安、武汉、沈阳等16个城市建立了不同产品类别的生产基地,但徐明天对此并不看好,“富士康公司订单锐减,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这些基地的发展。此外,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建事业中心,只有东莞、深圳这样成熟的配套电子市场较适合,其他地方很难发展起来。”徐明天说。

  富士康连续两年在深圳都是排名前三的企业,纳税前四名里,有三个是富士康旗下工厂。根据三星经济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富士康深圳生产基地创造的出口额约占深圳市出口总额的20%。2007年缴纳税款约5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各地政府为了引来富士康这只“凤凰”,不仅给予优惠政策,还不惜血本地进行配套投资。2007年,为了吸引富士康到武汉投资,当地政府花在直接配套设施上的资金就达人民币28亿元,其中包括建造一条12公里长的专用铁路线。

  富士康显然是个庞然大物,扩张或者衰退都足以影响到一地之利益。

  徐明天推算,如果富士康深圳基地订单减少10%,就意味着至少2万人失业,富士康所在地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要廋身,要转型,如此宏大的全球布局和扩展步伐当然会减缓,这艘航母会不会失控,很考验郭先生的能力。”瑞银台湾机构的一位产业分析师这样总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