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富士康遭遇极度深寒 郭台铭瘦身突围(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14:45  时代周报

  “很多人是拖着行李走的,要过年回家,或者干脆过完年不来了。”牛玮说。

  已于2008年8月离开富士康加入华为公司的季磊(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在富士康主要做供应链企划,后来被派遣到昆山,做笔记本,富士康2008年生意淡了很多、订单少、亏损比较大。

  他对记者证实,富士康昆山、淮安、武汉、烟台等地一些原本正在建设的新项目已经停了工。

  据此间媒体报道,鸿海集团拥有60万员工,单月员工成本高达数10亿,瘦身为短期内第一要务。鸿海集团PCB部门停工安排是:烟台厂预计1个月,瀛口4个月,淮安2周。

  此前,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鸿海集团的裁员计划是全球性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陈代谢计划,汰弱留强,每年比例3-5%;二是因应经营发展必须进行的裁员。

  去年12月22日,时代周报就富士康大裁员和项目停工等问题试图求证富士康媒体办负责人刘坤时,他在电话里表示“以新华社报道为依据”。富士康媒体办发给记者的传真并没有就停工和具体裁员人数给予回答。

  据富士康行政总经理暨商务长李金明2008年11月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国际金融危机确实给富士康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公司订单有所下降。为此,富士康采取了多项开源节流办法,如公务用车管理一项就节省600多万元。李金明说,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前提下,富士康人员分流的顺序是先海外、后大陆,而管理人员的分流也将优先于一线员工。管理层的分流比例为10%,一线员工分流比例为5%。

  记者曾就鸿海产业调整和项目停工等问题联系鸿海集团新闻发言人丁祁安并发送采访电邮,截至记者发稿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一些数据无法得到鸿海集团证实。

  最坏的时候还没到来

  风起于青萍末,冬天的寒冷从秋天就已经开始。

  随着客户订单缩减和人力成本上升,在香港上市的富士康国际和在台湾上市的鸿海精密,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正每况愈下,营业收入和利润相比往年也大幅下滑。

  据鸿海集团2009年1月10日公布的2008年12月财务数据,其中营业收入为1221.5亿新台币,衰退幅度为18%。

  鸿海集团2008年全年营收为1.473兆新台币,同比增长19.1%,此前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预计每年营收增长30%的目标在去年没有实现。

  2008年,鸿海前三季非合并营业利润为221.4亿台币,较上年同期下滑12%,营业利润率由3.1%下滑至2.1%。此前一个季度,鸿海利润已出现7年以来首次下滑。

  富士康的成绩单则更糟糕,2008年上半年纯利较上年同期下跌 56%,其中亚洲地区收入下跌 24%。鸿海持有富士康约72%股权,富士康前年获利约占鸿海利润的三成,但近两年大幅衰减,去年只剩下20%,对鸿海利润贡献度逐年下滑。

  作为全球最大代工集团鸿海科技的“老板”,郭台铭身价也受到股市沉浮的波动。

  鸿海股价在去年12月19日收高0.74%至68.5新台币,2008年内跌幅61%。郭台铭持有的股票市值在短短一年中由3246.6亿元新台币狂降到12月19日收市的862.25亿元新台币,财富缩水将近3/4。而以郭台铭目前持有的11.9%股权计算,郭台铭仅在鸿海,身家就蒸发了1255亿新台币,旗下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富士康股价今年迄今已经缩水近85%。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