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贷款拘谨
据《上海国资》了解,商业银行并未对并购贷款趋之若鹜,尽管以前或多或少曾变相进行股权贷款。
“以前MBO,并购股权,资金来源其实都是通过银行,称做过桥贷款。”一位证券界人士对《上海国资》称。
过桥贷款风险本已极高,“因为银行不会对这种短期贷款进行高层次审查,对贷款去向尚无从把握,遑论能否偿还。”上述人士表示。
并购贷款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更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
“虽然银监会对风险控制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并购贷款所占并购资金来源比例不应高于50%,且需要相应担保等。但是,真实操作起来很复杂。比如股权质押日期和银行放款日期肯定有一个时间差,有的时候股权还没过户,但银行已经放款出去,那么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控制风险?再如,偿还资金有很多种方式和来源,银行怎样控制现金流?”李鹏程说。
长期从事并购咨询的朱剑锋认同此判断。“做并购贷款,要求不仅是前端贷款环节了解,还必须完整地熟悉交易环节,对企业债务成本统一安排,可行性评估、并购法律的了解、产业政策的熟悉,加上并购本身易变,银行如何对融资工具进行合适地转换?国内商业银行显然缺乏经验和专业团队。”
何况在此经济危机时期,难免有企业趁机获得银行资金以挪作他用。
“因为好的企业可能觉得现在不是进行并购的最好时间,它们需要再观望一段时间。这次金融危机会让很多企业重新变得保守,扩张意愿减弱,但有问题的企业则有可能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得到银行资金。” 民生证券金融分析师卢婷对《上海国资》表示。
与此相反的是,国内商业银行无此追踪经验。“并购贷款业务一般都是投行来做,商业银行涉足于此缺少准备。”卢婷介绍。
商业银行亦对自身所处状态有清醒认识。
多位银行界人士对外公开表示,识别交易的真假,防止欺诈,对银行而言是不小的风险。在经济形势处于某个极端时期的情况下,欺诈发生的概率更高。
尽管意愿良好,但短期内普遍展开当是奢望。
国企优先
据《上海国资》采访,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鉴于银监会《指引》中对商业银行资质和并购企业贷款风险门槛设定具体条件,并购应用范围已非常局限,最有可能的是集中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
“当然是国有企业更有机会。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背景更强大、信用评级更高,更符合政策导向。”卢婷表示。
李鹏程亦认为,《指引》规定详细,不但对并购方、商业银行有要求,对并购标的亦有限制,三者均要同时符合条件才能申请贷款。“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肯定做不到。”
况且,申请贷款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即便大型企业也不是说申请就能申请到,程序复杂,非立即能办到。”
朱剑锋亦表示相同的观点:“从防范风险出发,商业银行肯定会先培育比较健康、优势的贷款方形象。大型国有企业先天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多位并购业专业人士对政策意向如此明显表现出担忧。
“如果国有企业挟政府推动和银行并购贷款之双重支持,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打乱已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对私营经济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有专家对媒体如是评论。
“虽然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控制银行贷款的风险,但如果并购贷款只给国有企业,那还不如不推。因为这样对产业结构反而可能是逆向调整。”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亦公开表示。
卢婷认为,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外,最有可能赢得并购贷款的还有房地产企业。
“这与政策有关,国务院曾提到,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很多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是民营企业,所以,并购贷款对房地产企业可能不会特别拒绝。”
尽管市场评价多样,并购领域专业人士仍然对今后多有期待。
“哪怕只是开半扇门,也是好事。”一位资深并购业界人士评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