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志武:启动民间消费是根本大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15:45  《国际融资》

  ● 金融专家谈应对经济危机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国国务院公布了10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花费4万亿元,能否维持未来两年8%的增长目标?能否启动民间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何在?为此,《国际融资》记者专访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Activating private consumption is fundamental way

  启动民间消费是根本大计

  -《国际融资》杂志记者 天勤

  记者:您认为全球经济是否陷入了衰退?经济发展的这种低迷会持续多久?

  陈志武:现在看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我知道,国内以及很多其他国际媒体都在说,经过这次危机,美国可能不行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地位已经到此要终结了。我觉得这种结论有些夸张,也有些早了。客观来讲,美国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复苏的能力,过两年回过头来看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当然,这次金融危机是源于美国,然后影响到全球各国的经济。所以,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朴素理解,这就意味着美国经济比其他国家受挫的程度会更严重,受拖累的时间也会更长。但是,美国经济过去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其金融市场,尽管这次出现了危机,但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还在。所以,到2009年某个时候,一旦大家看到金融和经济危机已经到底了,接下来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一种可能性是,美国经济反而可以比西欧、拉美甚至亚洲国家的经济更快地复苏。我知道现在还身处危机之中,很难想象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反倒是那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受这次打击之后,复苏的时间可能更长,难度可能更大。

  记者:您觉得金融和经济危机何时能见底?

  陈志武: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到底,当然这个底肯定不是V型,而是U型底。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刚刚开始。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纷纷宣布裁员,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类似消息,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倒闭。现在来看,到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失业率可能超过8%,甚至9%。

  记者: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在2009年晚些时候开始复苏,您怎么看?

  陈志武:有可能。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进而也会帮助美国经济的复苏;其次,奥巴马的上任会给整个美国社会对未来的信心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奥巴马的号召力会远远超过布什。奥巴马也许可以做到像罗斯福做的那样。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任以后,把美国社会的信心和凝聚力很快激发出来,让美国大大小小的家庭和企业都愿意和新总统一起接受新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尽快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全社会支持,罗斯福新政才得以那么顺利地推出和实施。奥巴马2009年上任后,在很多方面模仿罗斯福的做法,会在金融、证券市场制度架构方面作出改革,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也会出台很多举措来刺激消费,同时也能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支持,这对美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复苏会有很大帮助。相比之下,其他经济体的疲软则可能持续更久,有些拉美、东欧甚至西欧国家经济在低迷期停留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两年。

  记者:那么中国经济发展会怎样呢?

  陈志武:中国的情况相对于美国可能差不多,甚至可以恢复得更快些。这次全球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打击很严重,但冷静地想想,从长远来说,这种打击也并非全是坏事,也可能成为一种机遇。在我看来,这次危机带来的正面机遇远远超过了负面的打击。比如,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担心资源安全。但最近几个月,伴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国际油价跌了2/3。其他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下滑,这样一来,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所需资源的成本大大下降,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另一方面,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国家的财政盈余都很多,这些钱都可以拿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关键是要用得好。比如通过退税或补贴的形式给老百姓直接送钱,然后加大医疗教育方面的投入。另外,中国的国债比重很低,2008年国债余额大概在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8%左右,其中还有1.6万亿元是成立中投公司时发行的特别国债。如果除掉这一块,中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只有13%左右。相对而言,西欧国家普遍都在60%左右,而美国在本轮救市措施推出之前的国债余额是10万亿美元,占比为71%。

  这样的鲜明对比说明,中国进一步发行国债的空间很大。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话,可以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那样,大量发行国债,将所得用于补贴中低等收入家庭,投入民生和福利项目,加大刺激消费的力度。这些措施如果得力,有望为中国经济奠定在未来几年快速复苏的坚实基础。

  记者:中国政府已经将“保8%争9%”作为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您认为未来4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能够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吗?你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何预期?

  陈志武:按照这次4万亿方案,2008年增速达到8%以上会有困难。主要原因在该方案过多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仅铁路就占2万亿,而不是用这些钱重点刺激民间消费,放在降低老百姓储蓄压力、推动百姓消费。这种方案能带来的GDP乘数效应非常有限。大致我们可以这样来算。全球危机于2008年9月~10月恶化后,对中国出口行业的负面影响还需要几个月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估计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沿海经济才见底,企业关闭、失业等等会很严重。今年第一、二季度,GDP增速可能降到4%至5%左右。其次,根据铁道部的消息,其两万亿中2009年年底前会花去3500亿,明年花6000亿。我们知道,铁路投资的经济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就业的直接贡献很少。这9500亿开支对2009年的GDP贡献,不会超过3000亿。再次,剩下的两万亿元,即使明年花下1万亿,对当年GDP的贡献不会超过5000亿。当然,如果这1万亿用来给中低收入个人和家庭退税、补贴,比如,月收入低于5000元以下的大人和小孩、农民和城市人都得到1000元补贴,这1万亿会立竿见影,很快转换成GDP,其乘数相应会很高。根据我以前的研究,在各省投资产生的GDP效果很不一样。在北京和上海,每投资1元,第二年的GDP会增长0.4元左右,而在湖南、河南等这些历来投资少的中部、西部省,每做1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年能带来0.7元左右的GDP增值。综合以往的经历,如果假定这次投资对2009年GDP的乘数效应是0.5,那么,在2009年底之前会多投的1万亿元(铁路投资之外),能产生5000亿左右的新GDP。按照这些数据,我们看到,这次经济刺激方案大约对2009年GDP能贡献8000亿元,相当于给GDP增速多加3%左右,而且这些贡献主要是在第一、二季度之后才更多体现。加上本来会有的4%至5%左右的增速,如果接下来没有其他刺激方案的话,估计2009年GDP增速在7%至8%。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的估计,有很多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

  记者:有观点认为4万亿投资超出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有可能加印钞票解决问题,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你如何评价这种可能性?

  陈志武:过去几个月,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都跌了一半以上,通货膨胀不再是威胁。这些年政府税收增长了那么多,使老百姓收入的增速远低于GDP,而且让民间消费怎么也上不来。从另一方面看,这让政府的财力多得无处花,去年有财政盈余,2008年头6个月财政盈余1.3万亿,所以,政府财力不是难题。如果不够,政府还可以发公债。所以,没有用完的国债容量还不小,在这种关键时刻,利用发债的潜力不是坏事。关键要看政府拿到这些资金后,是以何种方式刺激经济的,到底是以低效的政府投资为主,还是在民间消费、在民生项目上下手?

  记者:中国政府目前已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中,扩大投资仍是主要手段,与1997年金融风暴相比,当前依靠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还有多大?

  陈志武:没有以前大。和1997亚洲金融风暴时期不同,这次恰恰是外需出口在严重下滑,而国内的老百姓又没钱增加消费,所以,国内外的消费需求都不足是这次危机的关键所在。如果此时的手段不是重点刺激国内民间消费,而是还把政府资金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工业项目上,到最后,这么多的工业产能给谁生产?东西有谁买?这么多的运输容量把货物运给谁?往哪里运?在国内外的消费都下滑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工业投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低效的做法。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政府投资是否过头的办法,就是看政府的奢侈大楼、形象工程是否越来越多。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几个地方政府盖奢侈大楼,甚至90年代也很少,但是,近几年则到处都是,这说明,不能由政府继续掌握那么多投资的钱了,是扭转“国富民穷”局面的时候了。

  记者:2007年底以来,中国沿海大批工厂倒闭,这是否表明以投资促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您如何评价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对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影响?在此背景下,为应对此轮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仍然采取投资驱动增长的路径,原因何在?

  陈志武: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原来工业基础落后、公路以及空运运输网络极差的状况下,由政府集中投资办大事,在效果和速度上都很快,这些努力为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工业基础和运输网络基础。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总是把资源用在“生产建设”和“基础建设”上,毕竟我们所做的方方面面的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消费和生活。中国建设了这么多年,从早到晚卖力气只知道进行生产建设,应该也有一个缓过气来的时候,有一个从以生产建设为重点转移到以消费为重点带动增长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现在。之所以这次经济刺激方案还是以投资为重点,主要是政策惯性。不是决策层不知道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以前都是靠投资带动经济,以至于成了习惯。这个习惯该改了,必须掌握靠刺激消费带动增长的调控手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