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4日 15:57  《中国金融》

  不能寄希望在短期内对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方向比较现实的可能是进行局部改良。总体目标应该是:推动持续改革,实现各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坚持广泛参与,实现各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规则制定中权利的平等

  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 葛华勇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深化进一步暴露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也突显出改革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原因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爆发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但此次金融危机与之前的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有许多明显不同。

  首先,从危机涉及的地域看,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危机。此前的金融危机,包括影响较大的20世纪60年代英镑危机,70年代美元危机,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信贷协会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在地域上基本上都只是地区性的危机。

  其次,这次危机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与过去历次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这次是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高度发展,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混业经营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

  第三,世界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助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中央银行单独或联合大幅降低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联合或单独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三是政府向金融机构大量注资;四是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或向居民提供存款保险等。这些措施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国家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

  第四,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也是历次金融危机难以比拟的。受危机影响,美国已有23家银行宣布倒闭,华尔街一度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业已基本消失,全球金融机构直接损失预计将超过1.4万亿美元。多个国家纷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款,仅2008年11月份,基金组织执董会就批准总额达418亿美元的备用借款安排,这是IMF历史上单月借款最多的时期。

  目前,危机已深刻影响到实体经济,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而从更长远看,各国已经和将要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在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会带来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所以,完全估计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为时尚早。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在全球肆虐,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长期背离经济规律的不平衡发展终将不能持续。这次危机发端于美国,是其长期依赖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不能持续的结果。众所周知,从1992年起,美国经济在消费和高科技投资的带动下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的增长期。自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先后遭遇高科技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的冲击,美国政策制定者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利用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几乎无限制地发行钞票,采取低利率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尤其是住房消费。过度消费的后果是,对外积累了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输出大量美元,使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泛滥,推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对内则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这个巨大的泡沫将美国的金融机构、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形形色色的外国投资者都卷入其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表面上暂时延缓了经济衰退到来的步伐,造成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假象,并使人产生美国经济在重大冲击面前仍具有很大“韧性”的错觉。然而,泡沫是不可能持久的。随着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危机首先在次级债市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金融系统的其他部门,形成金融海啸,从美国冲击到欧洲,冲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二,长期轻视和放松金融监管,过度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这是美国金融问题积重难返的重要原因。1999年,克林顿政府推动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开启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大门。与之相应的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发挥“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的作用,广泛推行由市场参与者制定的所谓“最佳做法”。放松监管带来两个相互联系的严重后果:一是在长期经济“繁荣”的假象下,美元的泛滥和长期低利率刺激了借款者、投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贷标准,其典型表现就是大量根本没有信用纪录、没有还款保障、不符合借款条件的美国家庭可以轻易地得到低利率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二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金融机构不断通过金融创新和开展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来迎合市场参与者的各种需要,开发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然而,相应的金融监管没跟上,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持有表外资产在资本充足率和会计披露等方面要求过低,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风险特征都缺乏正确判断,导致金融创新中风险过度集中。这也是次贷危机发生之初整个国际社会都没有准确估计到其危机严重性的原因。

  第三,长期不合理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为美国的过度消费经济模式和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当然最终也使国际货币发行国难逃经济规律的制裁和惩罚。一方面,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不仅长期享有巨额铸币税收益,而且可以长期忽视经济规律,几乎不受节制地发债以支撑国内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主导地位,致使其可以长期逃避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监督和约束。然而“物极必反”,这次金融危机发源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给世界各国教训深刻。尽管美国从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获得巨大利益,但如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各种矛盾的积累最终使美国也难以逃出自酿苦果的惩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