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开行挂牌:商业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 05:49  金融时报

  国家信用

  国开行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商业化转型后,原本享有的国家信用能否存续?国家信用存续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国开行的筹资成本。

  在股份公司挂牌当天,银监会对国开行的债券风险和担保评级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开行挂牌前发行的存量人民币债券风险权重全部为零,挂牌后新发行的债券风险在2010年底前为零,2010年后由银监会按市场化原则另行研究确定规则。

  与一般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不同的是,国开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在债券市场发债。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中仅次于财政部和央行的第三大发债主体,国开行金融债券存量占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存量的20%。国开行转型后是否能依旧享用准国家信用,关系着其能否在债券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资金。

  按照银监会现行规定,长期信用评级为AAA到AA-的商业银行,其发行金融债的风险权重为20%,评级为A+到A-的,其风险权重计为50%,BBB+到BBB-的则计为100%。国开行因享有国家信用支持,其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被计为0。由于购买主权级债券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会发生占用,国开行债券受到市场欢迎。

  2010年过渡期结束后,国开行债券的信用评级显然不会再和以前一样和国债同等级别,商业银行持有国开行债券将占用其资本金,投资者的购买意愿会产生变化,国开行发债的资金成本也必然会有所上升。

  未来,国开行能否筹集到足够多运营所需资金?又将如何解决资金成本上升的难题?这些对国开行的改革发展将是一个考验。

  十年磨一剑

  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开行得以设立。

  国务院决策成立国开行等几家政策性银行,目的在于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专注于商业性银行这一个角色。当时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只手端着政策性银行的饭碗,另一只手掌握着商业性银行的勺子。结果在不断推进的经济改革大潮下,日显不伦不类,积重难返。

  成立初期的国开行由于受当时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基本上是一个“出纳式”的银行,方式上以财政融资为主,项目由政府部门指定,发债由行政摊派,贷款由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只是单一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忽视了风险控制,结果造成了不良资产。到1997年底,国开行不良资产率高达32.63%。

  1998年,陈元就任国开行行长后,国开行踏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10年来,国开行在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在支持基础设施、促进投融资改革、服务国家“走出去”等方面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柱,并在经营业绩上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从那时起,国开行不良贷款率逐年大幅下降,从1999年的18.66%一路下降至2007年的0.59%。与四大行相比,国开行并没有经过不良资产的二次剥离和注资,这一不菲的业绩完全是国开行靠自身积累和消化的结果。国开行是三家政策性银行中第一家由普华永道连续多年给予外部审计的政策性银行,也是惟一不依赖财政补贴即实现财务可持续的政策性银行。

  国开行在业内实现了诸多创新:早于国有商业银行第一个引入现金流量表、第一个推出了资产证券化项目、首创了“银政合作”模式,在银行间市场率先推出期权回购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本息分离债等创新品种,业绩有目共睹。2004年,国开行被《国际金融》杂志评选为亚洲最盈利的银行之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