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 玮
一场内外资之间有关原研药单独定价的暗战正在进行。
由于历史原因,原研药在我国享受单独定价,往往比同一通用名的本土药物贵上几倍。长期以来内资药企一直不满,希望说服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取消该政策,但跨国药企也在频频接触决策部门,希望能继续沿用。所谓原研药,是指在国外已过专利期的品牌药。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和药品价格审评中心已于11月下旬专门开会讨论了原研药定价事宜,但尚未形成最终意见。
“据我所知,(取消)单独定价目前还没有任何行动。”12月3日,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RDPAC)执行总裁萧滋杰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原研药价差鸿沟
同样的成分,原研药往往享受几倍的溢价,被内资药企指责为“超国民待遇”。以头孢曲松钠针为例,同为1g/支的规格,国产仿制药定价为20元/支,而进口原研药售价为125元/支,是前者的6倍之多。
对此,萧滋杰认为,发改委给与原研药单独定价是有历史原因的。十多年前,跨国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政府希望通过该制度鼓励外企,把研制的创新药带到中国。但在当时,这些外资药企没有得到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原研药单独定价可以被看做是“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补偿”。
如今,国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环境在改善,但在萧滋杰看来,对于知识产权裁定的案件还是很少,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法的惩罚力度依然不够。同时,新药的注册、临床实验等在中国的审批速度非常慢,不利于创新药在中国上市。原研药单独定价都是对以上现实状况的补偿。
发改委价格司医药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单独定价的质疑和争议,政府部门早就关注到,内资药企要求改变这一政策的呼声很高,政府也受到一些压力。无论是否对这一政策进行改变,政府都会相当谨慎。
为了说明原研药单独定价的合理性,萧滋杰列举了跨国药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企的实例。他称,即便是生产同一个通用名药物,跨国公司在生产的硬件和软件上都比大部分本土药企投入大,同时药品上市后的监管和再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些都是大部分仿制药商尚未顾及的。
但在内资药企看来,成本即便略有提升,也不足以体现出数倍的价格差。
“原研药和仿制药在原料、工艺、生产水平上的确存在差异,但都是经严格检验的合格药品,出现这么大的差价正常吗?”一位内资药企的人士表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更强调说,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比较完善,专利期药品享受单独定价无可厚非,而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却仍享受单独定价的“超国民待遇”,在法律和道理上都讲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