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万亿保增长或成悬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08:36  《财经文摘》

  练驭龙

  2008年9月25日,美国国会就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达成原则一致。11月5日,中国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下简称“国十条”)。

  初步估算,为实施该计划,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一时间,国外舆论对中国政府的好评如潮,认为中国正切实履行大国的国际责任。不过,这项庞大的计划能否在短期内保证经济增长控制在政府的底线之内,长期来看是否会恶化中国的经济环境,都很值得商榷。

  钱从哪里来

  我们发现,美国通过的7000亿救市计划,而这7000亿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获得的。等于说这笔钱是美国从国民和外国政府、投资者那借来的。中国一直没有公开政府储蓄的规模,无从估计总体规模。而以往中国的经济高增长就是直接得益于政府的直接投资。

  2003年到2007年,中国的财政赤字从2.9%下降到1.1%,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到0.8%。 尽管赤字规模下降,但数据本身也说明,中国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并无财政盈余。

  据官方数据,中央财政从今年9月份开始就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地方财政由于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出租收入大幅度缩减,很多城市现在财政已经陷入困境。过去欠了大量的债,今年的财政收入状况急剧恶化当属情理之中,明年的情况会更糟糕。所以,中国政府一下子不可能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执行这个经济刺激计划。

  有人会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5万亿人民币(1.9万亿美元),还不够支付吗?事实上, 15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价值已经在国家总储蓄(约40万亿)中得到了体现,根本就没有15万亿人民币的额外财富。换句话说,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确实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不是政府的财富,是政府对公众的负债。央行通过发行票据,等于从私人部门手中收走了外汇,所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应的是对公众负债的增加。

  那么发行4万亿国债让国民购买吗?可是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只有16.5亿左右,国民是否愿意在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消化这部分国债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一个办法是多发行货币。而多发行4万亿货币会使人民币和国民资产贬值。再看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巴西出席国际结算银行会议期间表示,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推动出口,保持经济增长。这个措施实行的可能性很大,由此而来的通货膨胀有可能会形成恶性的循环,使得经济危机的周期延长并降低国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执行的负利率和放松信贷的政策,实际上等同于通货膨胀政策。这种政策有两种效应:一是把存款逼向房地产和股市(消费意愿是逼不起来的),从而拉动投资需求,促使经济增长;二是让居民的货币财富迅速贬值了,让工薪者和退休者的实际收入降低,进一步压低居民消费意愿。

  “国十条”质疑

  “国十条”措施包括: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信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尽管官方给我们描绘了极为绚丽的蓝图,各项投资跃然纸上,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直接对国民收入增长有改善的为第八、九条 ;从长远来看可以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分别为第一、二、三、十条,而这些方案的成效短期内还很难看到。事实上,第一、四、五、八、九条在今年3月份就提出来过。在笔者看来这不是“保增长”,而是公关方案,将之前的政府计划一揽子公布出来,有凑数之嫌。这样把原有政策措施重新包装,毫无新意。

  据悉,实际上计划外的真实追加投入仅有6000亿人民币一年,这些计划与其说是“保增长”,不如说是救楼市。而救楼市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也不符合大多数国民的意愿。“保增长”计划的积极作用在于提高市场信心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想短期内达到预计效果,还得采取进一步措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