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组迷雾笼罩下的日照钢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7日 23:56  中国经济时报

  ■山钢日钢重组调查(上)■本报记者 徐谷明 胡亮

   随着重组、大规模裁员、停产、公开信、声明的接踵而来,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近来抢尽社会公众眼球。

   11月5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重组意向书签字仪式,身为日照钢铁这家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的掌舵手——杜双华并没有出席,这也给外界对此次重组多了一些猜测。

   接下来的事实也表明,这桩看似简单的产业整合背后一点也不简单。6日,日照钢铁开始大规模裁员;10日,日钢董事长杜双华一封题为“只盼大家理解我的苦心”的公开信,开启了日钢“裁员”洪流的闸门;15日,有媒体报道称,“银行断贷力逼杜双华就范,资金链断裂,日钢裁员6000人”……在诸多猜测和公司公开辟谣“遥相呼应”的态势逐步升级下,社会各界对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是收编还是套现以及杜双华的下一步做出了各种猜测。

  神话般的崛起

   三五成群的“原”职工陆续离开宿舍,机器轰鸣声渐弱,高耸的烟囱半数以上不再吐出滚滚浓烟,沿海公路上运输原料的卡车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11月21日上午前往日照钢铁所在地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所看到的景象。“几个月前,这条路上几乎还是24小时重卡排着几公里‘长龙’进入日钢厂区,现在是‘人走茶凉’。”陪同记者前往的当地一位常年为日钢集团提供设备的供应商触景生情地说。

   在采访期间,日照钢铁神话般的崛起一直备受当地人津津乐道。2003年2月,日照钢铁集团挂牌成立,2003年3月31日开工建设,当年9月28日出铁出钢,历时181天,创下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奇迹,被称为“日钢速度”。

   通过当地某商业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得到一份近年来日照钢铁生产销售的资料:2004年,企业钢产量107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2005年钢产量达到227万吨,销售收入63亿元;2006年,钢产量达到35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2007年,钢产量达775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在铁矿石、油电以及人力成本持续上涨情况下,日钢钢产量达到444.6万吨,完成产值18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5.8亿元,利税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3%、268.1%、267.6%和162.9%。

   “当初选址日照,这使得企业有着巨大的优势。”日照钢铁集团党委书记廖海亭表示。

   日照,山东半岛海岸线上的一个新兴港口城市,有条件极为优越的铁矿石码头,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最早的首钢搬迁首选地,到宝钢筹建时的备选城市,到济钢与宝钢合作的实施地,“钢铁梦”始终是日照市政府的追求,最后这个“绣球”在2003年被当时踌躇满志的杜双华紧紧“拽”住了。

   “仅仅在运输成本上,日照钢铁这几年就比济钢‘抠’下上百亿元的纯利润。”日照港的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日钢生产原料的矿砂大部分依靠进口,从日照港到日钢的运费仅有2.4元/吨,运到山东内地则需上百元,产成品外销成本也是相差几十倍。

   去年,由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效益200家”评选中,日钢以58亿元净利润排名第38位,而莱钢和济钢仅分别排在第67位和116位。“截止到8月底,日钢每月净利润都在5亿元以上。”当地某商业银行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

  日钢能对重组说“不”?

   山钢重组日钢事件不断升级,具体重组方案也未出台,官方消息称,“山钢、日钢重组一事正是这一时期由山东省政府主导推进,在省长办公会议上确定的。由政府出面协调,要求日钢配合山东省钢铁产业规划”。

   当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谈论此事时,不少人表示,“值得同情,日钢肯定会被吃掉,毕竟这是‘上面’的决策。”

   根据山东省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山东将重点发展制造业,着重发展汽车、船舶和关键设备产业。其中船舶将依托青岛、烟台、威海造修船中心和济宁内河造船。2010年整车生产能力180万辆,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机械设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

   实施如此“宏伟计划”将消耗巨量钢材。“近期,济钢和莱钢几乎淘汰一半产能,‘瘦身’主要为了集中力量打造山东沿海项目。作为中国沿海最适合建设大型钢厂的两座城市之一,日照承载着山东钢铁业的未来,之前碍于日钢民营企业的特殊身份多次重组没有谈妥,当前重组日钢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广发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刘保瑶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于是,当前舆论倾向于被收购方日照钢铁,有媒体以《政府“拉郎配”山东钢铁全控日钢》为题予以报道。

   然而,18日,日照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王立飞首次表态,“该(倾向同情)报道基本内容严重失实”,并声称可能诉诸司法程序,显然,日钢并不领情。

   日照钢铁是否可以对重组说“不”。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重组是博弈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舆论在5日签约后总爆发,而且愈演愈烈,这说明杜双华当前处于劣势。”

   日照钢铁重组因为“缺钱”?上述商业银行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日钢其实不缺钱,负债率没有外面传言的80%以上,上次几家贷款给日钢的银行负责人透露说负债率在40%以上,况且这几年企业积累下上百亿元的纯利润和信誉度完全可以停产‘过冬’,无非少赚些而已,杜总本人肯定不愿意被重组。”

   既然日钢不缺钱也不愿意被整合,那么日钢为什么要“壮士断臂”?本报记者在设备供应商的“掩护”下顺利通过了检查甚严的保安进入生产基地后了解到,声称投资35亿元的日钢2150项目“原”职工无不叹息地说,“现在日钢把炼钢厂、炼铁厂和2150项目都关停了,只剩下几个分厂在消耗库存原料,这么大面积的停产和裁减员工,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采访期间,坊间关于日钢为什么被整合有另外一种说法——日照钢铁现存几处较大的违规性项目,诸如近万亩的生产基地占地补偿问题迟迟没有解决、2150项目“先上车,后补票”等等。

   “这些才是杜双华困兽犹斗,最后缴械投降被整合的杀手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旦深究就成了大问题了。”当地一位了解杜双华和当地政府关系的知情人士分析说,杜双华早已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制山钢的压力,包括汶川地震时捐款1.5亿元,并累计收留了700多名灾区儿童。“这是内地企业捐款最多的,霎时间杜双华声名远扬,被整合压力减少了不少。”

   对于日钢上述可能存在的违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设备供应商、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政府职能工作人员基本上表示认可,他们在提及日钢项目建设时,最常用的评论是,“先上车,后买票”。

  杜双华的下一步

   关于“山钢集团将投入280亿收购日照钢铁”的消息在10月下旬已流传开了。“杜双华不可能像朱新礼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是为了套现,最终重组方案有可能是部分套现和大部分折成山钢股份,从此杜双华出局。”上述了解内情的人如此预测说。

   此外,当地人普遍认为杜双华即使想退出,也不可能全身而退,转身经营码头和大型运输队成了那些熟悉日钢的人和日钢“原”职工对杜双华下一步的设想。

   这些也并非空穴来风。据悉,今年上半年日照钢铁给全国工商联的报告中称,“日照钢铁东侧海岸线具备30万吨级泊位的条件,并已列入山东港口建设规划。公司决定依托这一优势,建设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并组建班轮式大型运输船队,实现集约化运输。”

   上述设备供应商介绍说,“近几年,杜双华在港口和船队投了不少钱,那些运输船都是这两年最高价位买的,现在重组事情把他的‘船王梦’给耽误了。”

   那份给全国工商联的材料中称,日照钢铁已经投资14.164亿美元,购买了3艘矿船,并在大连、上海、韩国东方船厂等购买了12条矿船。

   钢厂、港口和船队,原本这是杜双华试图打通上下游进一步扩张自己“钢铁王国”的重要环节,当前情况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或许博弈的结果是:杜双华出让日照钢铁,获得港口和船队的“回馈”,从而依附山东钢铁集团继续开辟新一轮创业。

   “现在重组方案只等对日照钢铁的评估结果出来,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初差不多可以见分晓了。”上述商业银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当前,杜双华继续购买大型运输船只实现其“船王梦”基本处于停滞状况,不排除杜会想办法转移其流动资金。

   10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杜双华透过其控股的Happy Sino International Limited,购入开源控股6.18%的股权。

   对此,有市场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杜双华对开源控股的投资金额并不多,开源控股的流通市值也才8.75亿港元,应该不会是杜双华的转型之作,倒可以理解为另辟财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