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辖区财政责任制是改革方向
《21世纪》:现行“层级财政”弊端何在?
刘尚希:层级财政的特点就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源、财权等都要讲层级。
那么,每一级政府都容易形成最大程度关心本级财政状况的趋向,而其所辖的下一级财政日子好过不好过,对他来说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现行体制下,上级政府有两个办法可以保证自己的稳定财源。一方面,上级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本级财源,发展经济的办法获得收入。而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所辖各层级收入的划分,使本级获得更多财力。
这样一来,越往上一级这种权力就越大,日子就越好过;越往下权力越小,讨价还价余地越小,日子就越难过。这就是层级财政带来的问题。
而且,层级财政的这种要求,是以假设每一层级政府都具有相同职能为前提的。但实际上从中央到乡镇,每一级政府的职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比如有些县乡,本身并不适合发展,没有条件发展,甚至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要被限制发展,甚至禁止开发。
所以,按照层级来理解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有一定偏差。不能强调每一级政府都各吃各的饭,因为在这个前提下,再用转移支付的办法去弥补,则一旦转移支付不到位,就会出现2005年以前的那种基层财政非常困难的窘境。
《21世纪》:那为什么建立辖区财政责任机制才是改革大方向?
刘尚希:建立辖区财政责任机制,简单地说,就是每一级财政都应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不能只是本级过好日子就行了。这就是财力和事权相匹配,事权下移,财力也得下移。
只有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各级政府都去分担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从管理角度来讲,中央政府针对省级单位的工作量就大大减少,而强化了省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预防申报的信息失真
《21世纪》:这个“办法”具体可能带来哪些影响或者说预期效果?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
刘尚希:预期的效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缩小财力差异。第二个是激励地方政府去关注各地的财力状况,加大对财力差异调节的力度,进而形成一种辖区财政责任,使辖区内财政的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真正能够落实下来,形成一种机制。
“办法”最大的意义是,落实了中央提出来的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尤其是省以下的财政体制。
因为“三奖一补”奖励和补助的办法,都主要在财力调整方面做文章。在目前政府事权、财权还不大可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这种奖励和补助办法,实际上也是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办法来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通过“办法”,实际上也能起到推动省以下体制改革的作用,这包括行政体制各个方面。比如有利于地方精简机构和人员,仅仅从精简角度来说,至少通过改革对政府转换职能、提高效率有积极意义。
《21世纪》:“办法”进入具体落实后,可能遇到什么障碍或者问题么?
刘尚希:这里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全国有2000多个县,“办法”涉及到的县财政范围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仍然很广泛。面对这么多地方,由省一级来报告,用抽查的办法推进,工作量可能会非常大。而且全国各地情况非常复杂,如果中央财政都是直接来算各个县的账,我担心有可能会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
《21世纪》:我们也注意到“办法”最后一部分提出“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方面内容。
刘尚希:这就是在努力及时发现并规避可能发生的问题。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尤其基层财政透明度还比较有限,即便抽查,也可能需要付出很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