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达能和娃哈哈旷日持久的纠纷,以及双方互相指责,我们得以略微得知每一阶段达能在变换中的底牌。
概括而言,达能的态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达娃纠纷公开之前,公开之后,以及法律大战开打之后。
在整个纠纷没有公布于众之前,达能发现了娃哈哈存在大量非合资公司,且其利润大大超过了自己控股的合资公司。达能无法坐视这部分利润外流,于是它第一次出牌,开价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而宗庆后也曾在这个合同上签字同意。
但实质上,这样的开价显然不合宗庆后的意愿。在之后娃哈哈将内幕捅给公众的第一篇报道里,《经济参考报》使用了达能“低价”“强购”娃哈哈的提法,而这一提法也自始至终为娃哈哈所采用。
在刚刚公开的阶段里,达能一心想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事端。在第一篇报道引起外界轩然大波之后,双方仍紧急磋商,达能更换了“底牌”,提出了和解的四个条款,被宗庆后一一否决。
而且这些条款被夹杂在诸多“民族大义”的言论中,在宗庆后做客新浪聊天室时,公之于众。
从那个对话来看,当时的第一个条款是,达能取消娃哈哈非合资公司不能生产与合资公司竞争产品的限制性条款,但要求将已经并购的乐百氏、正广和、深圳益力的资产并入娃哈哈。
第二个条款是,达能同样将娃哈哈商标许可给娃哈哈非合资企业使用,并同意不再要求转让商标,但非合资公司的产品必须在合资公司的销售公司统一销售。
第三条,达能指责宗违背《公司法》,兼任这么多非合资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第四,达能提出非合资公司为合资公司做代加工,通过合资公司统一销售这些产品。
在商业逻辑上,达能的诉求实质上为两点,其一,是让娃哈哈并入乐百氏等达能旗下亏损的同类公司,其次收编那些非合资公司,使其作为合资公司扩大产能的代加工企业。这两条归为一点,即是,更大的产能,更多的利润。
而这个“底牌”,与以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相比,已经略有让步。在这个阶段,达能不愿意事态扩大,希望以双方都做出让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而至于商标所有权、竞业禁止等日后双方在媒体甚至法律公堂上闹得不可开交的问题,事实证明只是双方斗争的武器而已。达能甚至在最初的谈判中,已经舍弃了这些。当然,这也到了它的底线,此后更为激烈的商战开打之后,也未见达能轻易更换过这张“底牌”。
之后,双方谈判未果,进入了旷日持久的博弈。达能开始使用在西方世界中常见的诉讼手段来达到它的目的。达能率先发起了一系列诉讼,包括斯德哥尔摩8项仲裁和在美国起诉宗庆后的妻女,亦提出了竞业禁止的系列诉讼。娃哈哈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诉讼。
时至今日,在已经判决的诉讼中,达能输掉了其在国内的所有官司,形势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于是,达能已经在考虑酝酿新的“底牌”。
在双方知情人士透露出来的源源不断的信息中,不断有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大鳄闪现其中。由于双方的诉求相差较远,由第三方出面收购达能手中的股份,成为了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而达能对于这一点也心知肚明,其现在做的,就是一边期待斯德哥尔摩的仲裁,一边为自己找一个好买家。
在整个达娃之战的同时,达能也经历着与蒙牛的“闪婚闪离”,以及与光明的分手。2006年12月达能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致力于酸奶等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但到了2007年底,这个合资项目因为“先决条件”未能实现而夭折。
2007年11月达能以4.1亿元人民币为代价,终止与光明乳业的合作,从此达能与光明正式分手。
这两个插曲,虽然没有给达能造成重大损失,但使其一下子失去了两大投资方向,也为其战略调整埋下伏笔。
独资路
2007年底,达娃之争曾经迎来了一个可能的转折点。
2007年11月26日,法国总统萨科奇访华。有确切的消息表明,中法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当天在人民大会堂谈及了这个话题。很快,一个阶段性的妥协宣告达成,双方同意暂停法律上的对攻,转而回到谈判桌。
但是,这场行政促成的谈判无疾而终,亦没有最新的和解消息传出,法律之战接着打响。
而在这个可能的转折点之前,达能已经开始果断转身。
在2007年11月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达能全球总裁里布表示,一些达能足够强大的行业,例如乳品,可以独立地进入新兴市场,不一定要通过合资企业。
2007年11月8日,达能就宣布将通过全资收购多美滋公司,进入中国婴幼儿营养健康食品领域。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都印证了达能经历娃哈哈事件后正加大在中国的独资步伐。
既然合资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那就独资吧——这是达能在中国较为明显的新战略。
这次的战略调整,是里布和范易谋共同的选择。两人都是看上去典型的法国人,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但在骨子里,两个人都同样强硬且固执,甚至雷霆万钧。
在2007年末收购多美滋之后,达能又一次进行“动作”,在2008年的8月末,准备卖出其投资在汇源果汁的股份。也许是受达娃之争的困扰,相比起达能在数年前迅速地“并购—卖出”,其制定新战略之后已经放缓了“出手”的频率。
而其重新制定的独资之路,似乎是达能进入中国20年后的一个轮回。
在他们进入中国之初就是选择了独资,但并购的迅猛以及带来了丰厚利润曾经吸引了这个法国巨人的全部注意力,也令其在多年后消耗着大部分的精力。
而今,在退出了大部分合资公司之后,饼干、婴儿奶粉等对于食品原料依赖性不强的行业又成为了达能选择的主流。
这一次,达能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