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学家争夺宏观话语权从紧派稍占上风(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6日 11:51  经济观察报

  除了外贸企业,马骏还指出,由于资金短缺、需求减缓、成本上升等原因,一些地方已经有10%-20%中小企业出现倒闭。由于大量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可能造成被迫降价、清盘的压力,这些风险都将会传递给银行。

  最近,一些消息表明,资金紧张已经从中小企业传递给大型国企。一些大型电力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国企也好不到哪里,上市电力公司业绩亏损,集团更是一塌糊涂,企业投资资金面十分紧张。”

  基于上述问题考虑,主张防滞胀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放松,马骏仍旧坚持建议本年度的信贷规模应从3.6万亿元提高4-6千亿元,至4.0-4.2万亿元,将年度贷款增速从原计划的13.9%提高到15.5%-16%左右。

  CPI压力减弱

  两派经济学家谁也没有获胜,至少从目前看来如此。

  通胀走势的扑朔迷离是宏观总基调摇摆的主因。

  从现在看,通胀往下走的正面效应更大一些。

  首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向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传导的压力减少。

  6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当时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经过评估后认为油电调价对6月CPI影响较小,“大约会引起环比上涨约0.3%。”

  但很多经济学家担心负面反应会在之后表现出来,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描述了这种传导过程:石油价格的上涨首先会影响交运行业成本,直接导致交运价格提升,之后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成本和生活资料成本发生变化,这都将推动CPI和PPI上涨。

  但马骏发现,“PPI向CPI的传导远远弱于我们过去的理解和目前普遍的共识。

  弱传导的主要原因是CPI中制造业产品价格所占的比重小于20%,另外,今年以来一些价格控制措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企业定价能力减弱和需求增速下降,也更进一步弱化了原材料PPI向非食品CPI的传导。

  其次,中国通胀预期在减弱。

  在第一季度中国数据出来后,摩根大通中国研究策略部的主管龚方雄就认为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不大,“在1月份、2月份通货膨胀上升的过程中,中国的存款在加速成长,而不是在减速,负利率上升,为什么大家还要持现?”龚方雄自问自答,“显然普通老百姓是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的。”

  再次,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有所减小。

  “我们估计,全球GDP的增长会从今年的3.9%下降到明年的3.5%。全球总需求的下降,将有助于减弱国际通胀压力。”马骏在报告中指出。

  此外,最近几个月由于雪灾以后蔬菜等农产品供给的恢复,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2月份到七月中旬已经下降了10%左右。如果水灾情况不急剧恶化,马骏估计七月和八月的CPI同比升幅估计还会继续下降到7%以下。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