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汶川地震触动宏观经济 > 正文
“自己辛辛苦苦造的房子,我自己心里最清楚。所以这次地震,我一点也不怕,我们的质量是靠得牢的。”而震感传来时,在绿都总部办公楼的员工也没有一个逃的。因为,他们相信邵法平,也坚信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绿都房产的品质。
2008年5月12日14:28,杭州萧山区绿都?世贸广场。这座当地最为宏伟的标志性建筑,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写字间里最为忙碌的午后时光。
忽然,传来了“地震了!”的喊声,6—28层楼里几乎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地跑到了楼下。唯独1—5楼的,一个人都没有逃。
为什么?
因为1-5楼都是绿都控股集团的员工,而这幢大楼就是他们自己建造的。
“自己辛辛苦苦造起来的房子,我自己心里最清楚,所以一点也不怕。我们的质量是靠得牢的。”10天后,恰巧也是在14:28的午后,当《浙商》记者与绿都控股集团董事长邵法平自然而然地聊到那一刻时,他依然坚定而胸有成竹。
而绿都的员工也没有一个逃的。因为,他们相信邵法平。与大多数人对灾难认识的恐慌不同,绿都人这次在震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与镇定,却是完全出于多年来对邵法平的信任,以及对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绿都房产品质的坚定信心。
做房产犹如做人
2008年7月7日,是绿都房产创建10周年的日子。
“我现在手头有10多个项目要开工,有100多万平方米在开发,土地储备也达100多万平方米。”作为目前开发量最大、品牌价值也最高的萧山房产界领头羊,邵法平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以至于连10周年庆典都无暇去细细筹划。
而10年前的今天,绿都房产上上下下只有7个人,而且似乎都不太内行。从物资贸易赚得第一桶金的邵法平也是半路出家。“当时我是从报纸上捕捉到信息的,认为房地产业可能要大力发展。因为做贸易利润很薄,我就想开始做实业。”投身房地产,无疑是邵法平一次成功的转型。
1998年7月7日,邵法平终于拿到了执照。“但手头既缺资金,又缺技术,还缺人才,困难重重。”天生不服输的邵法平决定边学边干。他白天泡工地,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晚上看书,自学房地产专业知识,也“啃”厚厚的法学,边干边摸索。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营销员,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绿都花园顺利实现当年开发当年售罄的不俗业绩,从而迈出了“绿都”品牌成功的第一步。
2000年,机遇与挑战再次降临。邵法平拿下了萧山世贸广场项目。当时萧山市政府、建设局明确表示世贸广场是新地标,要建28层的标志性建筑,造100米以上的超高层。但当时的绿都还只是一家只有20人左右的民营小企业,开发如此大体量的综合性建筑,这在萧山房地产界都是前所未有的。许多人认为他成功的希望不大,也有人劝他这个项目风险太大还是谨慎为好。压力可想而知。但邵法平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干劲。“只要执着地去做,没有做不好的,我相信一定能够做好!”他还是坚持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打造出萧山最好的楼盘。他甚至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失败了,我就去打工,重新开始。”